为诗作画
查看话题 >看古人如何以月作诗,以诗作画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代诗画里的月亮
文丨陈曼君
故事要先从著名的赤壁之战说起,那一年(公元208年),三十四岁的周瑜联合二十八岁的诸葛亮,在赤壁大败曹操。本想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狼狈归北,称王天下的大梦从一步之遥变为远在天边。
老英雄的历史恨憾成为新青年初登舞台的千古美谈。
长江中游的赤壁,也因这场战役化身为历史名迹。
自魏晋以降,无数文人骚客曾在此瞻仰流连,发思古之幽叹,浇心中之块垒。
时光流转倏忽八百余载,这一年已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在七月十六日的傍晚,也和朋友一起泛舟赤壁之下了。

这是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扁舟一叶,友朋同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东坡与友人举杯对饮,不禁望月即兴歌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月光之下,友人共游,“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那一晚,因月而瞬间浮上东坡心头并咏唱所出的,便是我们正章的开篇诗——《诗经·陈风·月出》。

01
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果让今天的中国人诵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冲口而出李白的《静夜思》,而《月出》这篇咏月诗的鼻祖,却鲜少有人熟悉了。
然而,真正涵养了数代文人士子的明月之诗,使他们见月而起怀人之想的源头,却正在这“窈窕之章”——《月出》中。
这是一首深切而忧伤的月亮之歌,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陈国。
陈国在诸夏之南,与吴楚为邻,地点大约相当于今日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带。武王克商之后,帝舜的后人迁徙到这里,建立了陈国。
诗中的陈国士子,面对明月,怀念“佼人”,从初升之月的“皎兮”到月到天心的“照兮”,月光随夜晚的推移愈发亮彻大地,而他的思念越来越深挚,他因此“劳心”不已。
古人解诗,言“《月出》之诗,其悦也至矣,其思也切矣,其忧也深矣”(朱善《诗解颐》)。诚然如是。
自古永别之思最难消受,于是在月明之夜,这位陈国士子发出的超时空相思感怀,是如此深沉而悠长,感动着后世每一位体悟出其心声的读者。
后来,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吟道: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其诗意,显然从《月出》而来,胸臆却是英雄对天下的忧思了。
不独曹操,《月出》这首千古明月第一诗,开启了后代国人望明月而怀思的先河,数千载以下,这股幽思从未断绝。月亮,成为滋养和抒发国人情怀的不二物象。

02
故国边地月分明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界画大家袁耀的《汉宫秋月图》。

小编注:界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色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
“汉宫秋月”是袁耀及其叔父袁江多次绘画的题材,内容以“昭君出塞”为故事背景。
作为界画大师,二袁以描绘山川河流之气象万千、殿宇楼阁之工整华丽而闻名,这幅《汉宫秋月图》同样如此。
一轮天上孤月轻轻勾勒,仅占据偌大画幅中上一点位置,然而却是不可缺少的点题笔墨。
昔年,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和亲。在她的影响下,匈奴与中原之间得以和平相处,三世无干戈。昭君由此深受后人赞叹,而她的舍身为国、勇赴蛮荒北地的行为,也引发了后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此图中,殿宇宫门紧闭,月华如水,山峦楼台都笼罩在一片苍茫的夜色中,昭君与侍女在月下凭阑眺望明月,暗喻着昭君即将远离故国。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老杜当年寓居夔州时,路过昭君故乡而咏叹其人的《咏怀古迹·其三》。
写《咏怀古迹》时,杜甫正过着“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浪生活。
自安史之乱开始,他便流落在三峡五溪,看尽战乱带给世人的悲哀困苦,感念古人也是在抒发自己的家国罹哀。
清人袁枚说这些“诗如鼓琴,声声见心”。
琵琶作歌,月夜归魂,以古人之事抒发自我身世离乱的,又岂止唐人老杜呢?
自昭君出塞,远离故土的戍边将士、去国史臣、游子思妇,每每抬头望见月亮,都不免起“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的心怀。而后世的“月下美人”之类的绘画题材,也由此肇始。


03
最爱明月照弹琴
开元年间,渴望归隐的王维出资收购了宋之问的辋川旧地,在此营建了一所供母亲奉佛修行、便于自己公暇隐居的别业。
他根据辋川山川河流的自然形势,宜得者得之、宜屏者屏之、宜借者借之、宜弃者弃之,选景造景连景,使得整个别业环回贯通。
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修建,绵延二十多里的辋川山谷成了一座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综合园林。
此后,王维的许多生涯都在此度过。辋川的明月和山林,屡屡被王维写进诗中,画进画里。
如“辋川绝句”里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早已古今传颂,成为人尽皆知的月下鸣琴诗歌。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王维原画作中的辋川,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后人根据王维诗意以及前人画作临摹和想象的辋川之景,看到美妙自然的旧日园林。
元人王蒙在他的《仿王维辋川别业图卷》中,曾专门画下了《竹里馆》的诗境:
浩渺的山川里,竹林深密而清幽,王维亲自设计的馆阁,隐藏在一片青翠中。诗人临竹独坐,轻抚素琴。天空明月高悬,此刻寰宇寂静,只有一月相照一人一琴。

盛世的和平岁月里,士人心境幽闲,琴与月,是此时最好的伙伴。山林寂静,山月素琴可遥想呼应,抚慰、平和人心。江月亦然。
白居易在《船夜援琴》中,记述了自己在江上舟中弹琴的感受: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泛舟江上,共明月江水,抚一曲荡涤心胸,顿觉空明寂定,时空消逝,古今一然。

无独有偶,清代画家张风的画作《月下抚琴图》,描绘了江上月下弹琴的士人:
江边蒹葭摇曳,一叶扁舟半出葭丛,似白居易一般的高士正端坐舟上,轻抚七弦。天上明月出云,如朗镜俯照,月下几只雁影飞动,更增添了画面的静寂感。
与画家同时代的张梁有一首诗,恰如此画的题画诗:
秋水渺无际,天空扬远音。
芦花一片月,寂寂寒江深。
嘹唳止还作,回翔开复沈。
凉飔听又起,萧飒满疏林。
——《平沙落雁》
风静沙平,秋水无涯,芦花之上,月色浩渺,低飞的大雁颃颉其间,鸣声凄凄,逸士心胸寂寥而高阔。

04
递歌李白问月句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曾画有一幅《十四月夜图》的手卷,今日收藏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一幅非常难得的沈周手卷精品。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与浦汝正、祝允明及家中子侄七人赏月之事。
画的右侧是古木荆篱,房屋构筑在丘坡之上,轩敞的堂下,沈周诸人围桌而坐,酒馔布列于桌,围坐中有人正举头望月,庭中一只仙鹤亭亭玉立,延颈探向屋内。
而左边深远空旷的画面里,除了青白的一小轮明月外,空无一物。
作者以惯有的粗线勾勒,暖色寒色交互运用的色调,和疏密对比鲜明的构图,勾勒出了十四夜明月之下亲友团聚共赏的清幽之景。
此卷后沈周自题七言古诗一首:
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人?
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
青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
舒庵与我六十八,更问中秋赊四十。
诗中写到“李白问月”,沿用的正是李白名篇《把酒问月》之诗。
纵观浩瀚诗国璀璨群星,最爱写也最会写月亮的人,非李白莫属。
在李白的笔下,月亮常常并非遥不可及。它既可以飞下天空与李白对饮,李白也可以上青天揽明月。它既是李白思念故乡的凭借,也可以代表李白的思念寄给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明月对于王维,其最佳伙伴是素琴。而明月对于李白,其最佳搭档则是酒。
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李白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令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如此豪迈、浪漫、天真的诗人精神,使李白成为当仁不让的明月诗酒第一人。
存世古画里,有一幅直接表述李白此诗的画作——《举杯明月图》。

简洁的画面里,在平整开阔的崖台之上,李白倨前独坐,正举杯望月,童子随后。崖台之外,远山微茫,幽月独照,画面充满无限空间感。
画家在创作这幅画作时,与李白原诗同样具备了一种浪漫的情绪。
因其鲜明的马远风格,这幅画作历来被认为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

数百年后的今天,研究者在画的左下角,发现了一组签名和印章。
但是,有两枚后来的收藏印章重叠覆盖在这个签名和印章之上。签名以浓墨书写,因此可以清楚释读出“钦礼”两个字。
研究者透过摄影,将印章的局部放大显现,再利用影像处理,将上下两个不同的印文分离,终于判读出下层的印文为“钟氏钦礼”。
原来,它的真正作者,是明代的一位宫廷画家——钟礼(字钦礼)。
05
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到底是什么样?
李白小时候觉得它像“白玉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月是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居易眼中的曲江月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杜甫颠簸途中的明月是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而在更早的屈原笔下,明月是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小编注:“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神,后为月亮的别称。“飞廉”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关于月亮,今古之人寄托了太多的精神与情感在其中,因此也生发了无穷的想象,而最为广泛且永久的想象,便是蟾宫嫦娥玉兔的神话传说了。
这一类关于月亮的绘画与诗歌,举不胜举。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代画家陶成《蟾宫玉兔图》。

蟾宫即是月宫,因为古人传说月中有蟾蜍而得名。
月中另一知名动物是玉兔,它是嫦娥的仙奴,负责捣药。
除了蟾蜍和玉兔,月中最美便是桂花树。陶成的这幅画作,就以玉兔和桂花树为主角。
高大桂树下兔子有着不同的姿态,其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凝视前方,另外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准确,生动传神。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
这幅画作用笔工细,一丝不苟,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意境清幽,是典型的宫廷画作。
纵观古代画作中的月亮,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神话色彩出现,比如《仙女乘鸾图》,或者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画的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的画作。



第二类是历史、人文题材画中以月为主题的,比如《汉宫秋月》《瑶台步月》等。

(宋)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
第三类则是文人画中的月亮,它以补景出现,但也常常是整幅画面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艺术创作总有神来之笔,月亮也不例外。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便画有这样一幅堪称奇特的《月华图》。

偌大的立长画面中,只有一轮硕大满月。月亮里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芒。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出画家强烈的感情。
《月华图》的构思可谓别出心裁,这样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在古人画作中绝无仅有。
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意与神和、迹与手化,天趣自成,展现出非凡不羁的想象力。
张庚《国朝画征录》曾评金农画道:“非复尘世所见,盖皆意为之。”此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外一幅以象征性和充满禅意著称的月亮画作,来自清代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瓜月图》。

这幅画作作于八大山人晚年(1689年),笔墨简约,意味莫测,画上题诗:
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
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
这首叫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的禅诗,似有寓意,又似谜语,使得不能谙究禅宗心法的后人深感莫名。
这样瓜月相映的奇妙构思,是比金农《月华图》更出人意料的。
天上明月由墨线简单勾勒出圆形轮廓,状似饼子一面,八大山人眼前的西瓜则是特写,映月呈现出纹理、明暗。
这种构图在摄像技术普遍使用的今日,是很容易想象得到的方式,而在几百年前的清初则是较为罕见的。八大山人仅用毛笔便画出了眼光所触的一瞬景象。
月之虚白与瓜之实暗,形成的阴阳、虚实,大作小而小幻大、远无远近又近所改变的惯常存在感、空间感,都会激发人对宇宙物像的空明妙悟。
06
万古明月万古心
千百年来,月亮陶冶了人的性情,激发了人的灵感,催动了人的妙思。由思古而怀今,由念月而感人,由无限的时空想象而展开了有限的生命。
月亮使人困惑,也使人彻悟;使人忧伤,也使人宁静;使人喟叹,也使人欣喜。而以“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为从唐至今、乃至未来的国人,用美轮美奂的诗歌语言,抒发了永恒的思考和感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回到文首的赤壁之下,同年的十月之望,东坡与友人“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相偕再游赤壁。


又是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泛舟中流,时夜将半,有孤鹤飞过,玄裳缟衣翅如车轮,长鸣以和诗人。 这一夜归去后,东坡梦见羽衣翩跹的仙人来问他:“赤壁之游乐乎?”——赤壁之游自是至乐,前后二篇《赤壁赋》为证。而赤壁之月,也保存在了后人以东坡游赤壁为题的画作中,永存于后人的吟诵颂叹和瞻仰之中。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
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豆友19718079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11:09:38
-
小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23: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