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
上班摸鱼时间充足,几天时间看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久闻作者大名,也了解过该作品的种种信息,但实际读完,仍然有一股烦闷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小说的主要剧情倒是十分简单: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辍学大学生,某天冲动之下把一个放高利贷的女房东杀死了,从此备受良心煎熬,直到遇到了心地善良的妓女索尼娅,在她的感化下投案自首,最终被流放西伯利亚。寥寥几句已经把剧情概括完毕,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用40万字的篇幅把它写了出来。小说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时而沉默,时而躁狂,时而抑郁,时而亢奋,绝大部分处于无法自我解脱的纠结和矛盾中,展现出明显的双重人格特质。当然其中还有些推动剧情发展的比较重要的人物:奸诈且自大的卢仁,酗酒失业的马尔梅拉多夫和疯疯癫癫的卡捷琳娜,荒淫而迷茫的斯维德里盖洛夫,还有同样善良的杜妮亚和祖拉米欣。小说中也有许多对黑暗绝望的社会场景描写,富人疾驰而过的马车,穷人的衣衫褴褛,上流宴会的奢华和剥削者的尖酸刻薄,底层民工、妓女、乞丐的走投无路等等,凡此种种,我们看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帝国在资本主义侵蚀下广大贫苦人民的悲惨现状,以及不同阶级间尖锐的社会矛盾。
话说回来,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经典形象才是本小说如此著名的原因。他是个辍学大学生,租住在一个低矮、压抑、混乱的小房间中。不修边幅,衣裤鞋子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他没有收入,全靠母亲和妹妹偶尔寄的钱过日子,每日不是在房间内胡思乱想就是出门像行尸走肉一样闲逛。他房租也已经很久没交了,房东甚至给警察写了张催缴单。看第一章前半段的感觉就像在看《梦之安魂曲》。堕落,绝望,浑浑噩噩,没有一丝希望。
但剧情很快发生了变化,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这样的环境中竟萌生出一个奇葩想法: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应该听话,没有权利犯法;而不平凡的人,像是拿破仑、凯撒,他们有权犯各式各样的罪,任意违法,为非作歹。这是因为他们为了达到伟大成就,打破社会枷锁,允许自己的良心跨过常人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就有点“屠得九百万,方为雄中雄”的意味了。显然,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他是后者。为了“获得生活和学习所必要的资金”,他拿着斧头去杀掉了放高利贷的富婆,还在冲动中杀死了无辜的富婆妹妹。
当然,在作案前拉斯柯尔尼科夫也产生过动摇。但在杀人之后,他的心态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理智的一面逐渐占据上风,他不断告诉自己,杀人是违法的,自己迟早会被抓住,但同时他也仍然不能摒弃他是“不平凡的人”的想法。接下来的剧情绝大部分都在他这种内心矛盾中进行。所以我们能看到他把身上仅有的二十多卢布送给寡妇卡捷琳娜作为丧葬费,也会对到访的母亲和妹妹大吼大叫,心生憎恶之情——这大概是一种融合了对她们的爱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嫌弃的复杂心情。
好几次,拉斯柯尔尼科夫都想着要向警官或者其他什么人坦白心声,后来都忍住了。直到他遇到了索尼娅——马尔梅拉多夫和卡捷琳娜的长女。索尼娅是名妓女,父亲马尔梅拉多夫在路上醉酒被马车撞死,母亲卡捷琳娜肺痨愈发严重,还有三个小孩嗷嗷待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她身上。她外形纤弱,“看上去仿佛小孩”,却拥有强大、纯洁、悲悯的内心。她虔诚地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会拯救受苦的世人,信仰的力量给了她一直支撑下去的勇气。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圣母形象。前段时间我也刚看完三体,比起程心的角色扁平化和没有根据的“好”,不得不说索尼娅的人物塑造更为丰满,起码她的行为动机都是有迹可循合情合理的,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和生活给她带来的懦弱、自卑,以及宗教给她带来的强大灵魂。
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两个同样受苦受难却有着不同心境的人,就这么互相吸引在一起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将杀人的事儿告诉了索尼娅。索尼娅认为他离开了上帝,劝他忏悔并自首。他最终还是去了,并且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八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仍然是纠结的,之所以去自首,是因为他无能,不能忍受杀人后的精神压力,并不是觉得自己有罪。甚至在流放的前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悔改之意,只是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劳动。
索尼娅也跟着他到了西伯利亚。她仍然保持着那份纯洁,用她的热情感染着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其他犯人。渐渐地,他开始接受她的想法。某一天,他把她之前送的一直放在枕头下的《新约全书》拿了出来,开始阅读。终于,在一次的河边劳动中,他们碰面了。温暖的阳光像圣光一样洗涤了他的内心,他完全接受了索尼娅的爱和信仰,他获得了新生。尽管苦役还有7年,但我们知道剩下的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小说名为“罪与罚”,颇为贴切。全文围绕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的罪行,着重描写了他在犯罪前中后期内心的煎熬和折磨。作者用多种手法,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描述得细致入微。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读心理活动篇幅占比如此之多的小说,多到把它们抽出来都能写成一本犯罪心理学/伦理学了。至于索尼娅和宗教使人向善部分,我作为无神论者不过多评论。只说一句单单只靠宗教绝不可能杜绝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才是正道。
最后再吐槽一下翻译的问题。我在公众号上找到的这小说,翻译看得我头都大了,结果还是把40多万字硬啃了下来。这版翻译心理活动的句子翻得支离破碎,行文语序也不符合中文习惯,常出现“最愉快的再见”等奇奇怪怪的机翻句子,给我一种在看CCTV6“噢天哪,噢见鬼”的感觉。整部小说看下来唯一看得比较通畅的部分竟然是卢任那篇像近代中文的信。另外毛子的名字也挺难记的,百度过后才知道排列顺序是名字·父名·姓氏,一般情况是称呼最后的姓氏,尊称是前面的名字+父名。此外还有爱称,爱称和名字有时差别很大,如杜妮亚-杜涅奇卡,伊万-万尼亚。一开始对这些不了解,也没有注解,看得我一头雾水,后面人物关系理清楚了才反应过来。
看来,读外文著作要有好的阅读体验,除了作品本身素质外,翻译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啊。切记下次读外文著作要找精翻的,或者网上风评较好的实体书咯。
© 本文版权归 Sylvanaslo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