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读《非暴力沟通》

时间:两天
地点:家+公司
作者:马歇尔 卢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
这本书的来源很有意思,我跟朋友去吃饭,结账的时候看到桌上有几本书,翻了一下,随口夸店家好品味,店员听到了,便说要把书送给我。当时在这一本和《亲密关系》之间纠结了一下,这一本书已经拆封了,是旧的,有一大片水渍,另外一本还没拆封,我心疼旧书,就拿了这本。
书的写作方式跟《刻意练习》很像,观点清晰,辅以大量例子佐证,所以看起来很快。每章后有小结和练习,帮助大家回顾和笔记。
读研期间有一次去外教家做客,聊天时他说他和妻子以前总是吵架,越吵越凶,也无法解决问题,后面他们俩协商出一种沟通方法,陈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原因+希望对方如何去做,这样比较理智,不会伤人,他建议我跟对象也这么沟通。当时我理解的不深,现在想来觉得真是大智慧,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书里讲到的非暴力沟通。跟老人的对话是在十年前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是2003年出版,不知道老人是看过了这本书,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总之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方法。以后需要实际运用起来。不过就跟书里提到的一样,跟家人的沟通真的是最难的了,扭不过来。
1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2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留意发生的事情,不判断或评估;表达感受;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具体的请求....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3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4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5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6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我选择....因为我想...
7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8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9 “每次”“曾”等词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总是”“从不”表达的是评论,“经常”“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10 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喔怎么做?“
11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认为自己犯了错;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12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3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14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15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练习在一起。
16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17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18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19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
20 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21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22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收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23 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
24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
25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处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26 ...用“我生气时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时因为他们...."
27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28 然后,问自己:“我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9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1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2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