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西游之莲花洞:我嘴贱我可爱
写这篇的主要原因是想跟金兜洞做个对比。可能读完这一篇,再去看金兜洞,都是太上老君手底下的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其实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青牛精的资历比金银儿童的资历老。青牛精可是在老子穿函化胡就存在的,从老君那里拿到的宝贝,也可是橙级神装,不过说到金刚琢大家都一直以为有个误解,金刚琢是独属青牛的。其实不然,金刚琢是被老君一直戴在左胳膊上的,
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写到: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嗯,青牛连戴金刚琢的习惯都跟太上老君的习惯一模一样。(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绝对是一个人,才能做到这样的前后呼应,可以说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广泛,但是写西游记的作者只能是一个人)而金银童子只是给老君烧火的童子,从两拨人拿到手的法宝贴身度来说,青牛拿到的是贴在胳膊上的金刚琢,而金银童子拿到的最贴身的也不过是老君的腰带,至于说什么七星剑,那我估计和玉净瓶,紫金葫芦,七星剑,芭蕉扇是每炉炼丹的标配,毕竟我们看完整个莲花洞都让我们觉得,这四样宝贝没什么厉害的嘛,;就连金童都说:老魔道:“那瓶子不中用,原是叫人,人应了就装得,转把个口诀儿教了那孙行者,倒把自家兄弟装去了。不用他,放在家里,快将剑与扇子拿来。”
扇火,吸人,还是吸人。至于幌金绳,连百回本里都懒得写到底有何妙用,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也是86版西游记为什么直接删除掉芭蕉扇和七星剑的存在。因为实在没什么厉害的。大概觉得因为这些都是从太上老君手里流出来的,怎么着也得给幌金绳个面子,还专门给了两个镜头的特写。
二, 青牛是偷偷下凡,金银二童是转世投胎。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压龙山九尾老狐到底是金银的亲娘还是干娘,这个真真真的是亲娘,同样是三十五回,老大知道老二被孙悟空收在了玉净瓶里后这样说道:“贤弟呀!我和你私离上界,转托尘凡,指望同享荣华,永为山洞之主。怎知为这和尚伤了你的性命,断吾手足之情。”从这句话便可看出,两个人是转世投胎的,并且就投入到压龙山九尾狐的身子里。既然转世投胎为什么还可以随身带着宝贝?那啥,神瑛侍者投胎贾宝玉嘴里还能衔块玉的好吧,并且我觉得一个当娘的随身收一条自己儿子的束腰带没啥毛病吧。至于金角银角的来历,除了标识是金银二童外,也有可能是两只小狐狸在讨封正的时候戴的东西可能是带角的……顺便提一嘴,86西游记里面饰演金银二角的演员其实是一个摇滚乐队组合,嗯……本来就地位边缘,再加上又转世投胎……所以实力和法宝都不如猴子也是在情理之中。至于有人还会杠既然是转世投胎,为什么还记得自己在天庭上的事?兄弟~太上老君都说这两位童子是南海观音讨要几次才给的,南海观音另外一个身份是送子,绕过孟婆送几个神仙投胎不成问题吧~所以写到这儿真的不要再过分解读西游记了好吗~
说完金银二角,我们来聊一聊剧情,从莲花洞三回来看,我们真真不难看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师徒五人,除了小白龙是惯会装聋作哑的马设以外,其他四个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嘴巴毒,如果真的凭嘴巴毒可以取西经的话,这师徒四个,完全可以让猴子压阵,然后三个轮番上阵开骂,绝对可以骂的对方屁滚尿流。其实我想收回上篇我说的话,在莲花洞里,真正大方异彩的是猪八戒,是跟通天河,柿子衢一样大放异彩的三回。如果说在五庄观里,呆子的毒舌只是昙花一现,那么在莲花洞里,猪八戒的嘴就像开了挂一样,金句频出:不管是对着猴子变化而成的啄木鸟笑骂自嘲,还是对着石头作揖演练,石头山石头洞钉钉铁叶门,都让我们觉得猪八戒就是这么个碎嘴的呆子,就连悟空变化成压龙山老狐也只有猪八戒可以笑骂出:后面鞠起来猴尾耙子,我个人觉得耙子用的特别好。一来显示出悟空变化的弱点永远都是那条不可隐藏的猴尾巴(不过在通天河里,猴子却能把尾巴藏住,变化幼儿,这个是有另一部分原因,留待通天河细讲)。二来也显示出猴子尾巴的毛多且糙,养过长毛猫的人都知道,长毛尾巴高高竖起,是有多么的像细齿耙子。在莲花洞的章回里,猪八戒就像一个随时跳反的菜鸡,打的不好,故意送人头的同时,还不忘嘲讽己方队友,甚至还不忘暴露我方打野位置,但是如果真要细究举报,他讨饶 ,他服软:
八戒慌了,道:“那个哭丧棒中,擦一擦皮塌,参一参筋伤,若打个五六棍。就是死了。行者道:“你怕打,却怎么扯谎?”八戒道:“哥哥呀,只是这一遭儿,以后再不敢了。”行者道:“一遭便打三棍罢。”八戒道:“爷爷呀,半棍儿也禁不得!”呆子没计奈何,扯住师父道:“你替我说个方便儿。”长老道:“悟空说你编谎,我还不信。今果如此,其实该打。但如今过山少人使唤,悟空,你且饶他,待过了山再打罢。”行者道:“古人云,顺父母言情,呼为大孝。师父说不打,我就且饶你。你再去与他巡山,若再说谎误事,我定一下也不饶你!”
这一段虽短,但是三人形象一次不漏,把八戒的怂皮,长老的昏庸耳软,猴子的恨铁不成钢刻画的跃然纸上,如果说三打白骨精是取经小分队的第一次彩排的话,那么莲花洞则是第一次公演。其实强烈建议大家完全可以先从莲花洞开始读起,因为这几个章回,是四人组都未完全摆脱人性的行为,虽然86版西游记可能是照顾到当时文化的氛围,把细节上抹去一部分,但极大还原了四人组的人性,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在原著中一读的,因为你会发现,在这个章回里,你都可以看到:
沙僧笑道:“这个没眼色的老道!我驮着不好,颠倒要他驮。他若看不见师父时,三尖石上,把筋都掼断了你的哩!”
什么叫哥不吭声是因为哥看透了一切,哥就看着你自己花样作。
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偏爱莲花洞三回的原因,因为在这三回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取经四人组人性的一面,让我们看到,这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下来攒经验,而是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攻关,也会斗嘴,也会贱兮兮。
所以从种种劫难看来,其实西游记很简单,就是师徒四人一路磨炼的成长历程,如果再展开一下,真按照某种说法来说,悟空是心里的杂念,八戒是物质上的欲望,沙僧是感情上的理智,那么西游记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心中杂念,约束欲望,保持最后理智在红尘中磨炼修心的过程,人间修行难在叩心,更难在修心,所以在莲花洞中,唐僧还需要受到猴子的指点默念心经,排解忧烦,而到了最后,在耗子洞里完全可以自念心经。这就是一个人在不断历练中断掉自己的杂念,约束自己杂念的成长与进步。
综上所述,也是为什么我特别讨厌通天河的原因,因为过了通天河,唐僧师徒四人开始不断洗去的人性,开始像泥塑木雕一般的神的过渡。
其实在莲花洞里还有个小细节, 好大圣,将身一幌,只见满洞红光,预先走了。似这般手段,着实好耍子。正是那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唬得个老魔头魂飞魄散,众群精噬指摇头。 这个在86版因为技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展现,就算展现了,估计也有人会觉得这只是猴子的一个神通,为什么会这么厉害?
还有从伶俐,精细,巴山,倚海透析西游记百回中龙套取名的奥妙
这个到时候会单独开一篇来讲
下次我们要讲五庄观:原来神仙也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