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在那卑微的深处,藏着一个人所有的高贵
“对不起,连累你进入这个题材!”
《人,或所有的士兵》是我责编过的最沉重的作品,以至于它在历经各种磨难出版之后,我迟迟不敢下笔,为那些在深夜里让我体味了极深痛苦的人们记录下我与他们相遇时的悲与喜。
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物构成的,没有人物的故事无法生长。这部作品里,以郁漱石为代表的一群拥有至黑至暗人生经历的群体——1941年香港保卫战中的战俘,他们将终生留在我的记忆里,永难磨灭。
邓老师把书稿发给我之后,对我说了一句后来被我经常引用的话。他说:“对不起,连累你进入这个题材。”书出来以后,我推荐给很多人读,总是忍不住跟他们说:“对不起,连累你进入这个题材!”
这到底是个什么题材?作者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以后把它写出来,又在传播它时对每一个阅读它的人满怀歉意。而我在编完这本书以后,每一次也是无比真诚地带着深深的歉意,去恳请我遇见的人来读读这个故事。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几小时后开始进攻香港,香港保卫战由此打响。坚持十八日之后英军投降,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印度,中国等国的战俘被关进了日本人建在燊岛的D营。D营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战俘自治委员会,有刊物,有学校,有运动会,音乐会,有各种帮派,还有一条可与《肖申克的救赎》中那条通道媲美的逃亡之路。在这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地狱般的现在的战俘营,一切人性都得以在其中尽情显现。
这段描述已经让这个故事初见端倪。
跟踪这部作品五年以来,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它的模样、结构以及主人公的形象。收到书稿以后才发现,五年的想象太不靠谱,我看到的故事与想象中的故事完全是两个样子。初读这个故事,虽有震撼,感受并不那么强烈。只顾着惊喜于它的各种新颖。结构新,整个故事通过庭审与庭外调查完成架构;人物塑造新,那样一个柔弱的小人物郁漱石,承担起了串连整个故事的重任,全书由他而始,由他而终;故事情节新,战俘营里的种种细节,虽然残酷至极,却颠覆了我的阅读体验。我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咀嚼这些细节,为这段历史里各种人物的命运感叹,悲伤,痛苦。我以为我已经读懂了这个文本,我很激动地跟邓老师写了长长的邮件,讲述我的各种感受。我给他写道:“不瞒您说,这五年中,我无数次想象过这部书稿的内容和结构,首先我以为主角一定是从正面战场、从一线战场上被俘的士兵,然而您选择的主角的身份是一个后方的军需官;我以为您会在在一个宁静和平的背景下用缓慢、冷静又悲怆的笔调去追忆一个战俘的一生,您确实是在‘追忆’,然而您选择的是多人多角度的叙述,使得场景逼真地再现。有时候,读着读着会有置身现场的恍惚。偶尔我会停下来想,我正在读着的这些往事,哪些是虚构?哪些是非虚构?”我还跟他谈到,郁漱石的命运让我联想到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特伦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曾提到的“平庸的恶”这个概念——当人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之后,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化身。以及,波兰那个救了2500名孩子的女护士伊雷娜·森德勒,她把孩子们的名字藏在玻璃瓶里,希望这能成为战争结束以后孩子们与家人团聚的一丝线索,等等。
邓老师的回信也很长,不仅长,还很耐心。现在回过头去读,他的邮件里充满了对我的忍耐。他知道我并没有读懂这个文本,他藏在这部作品里的秘密,我完全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只是这个故事的表面。他没有回应我的想法,只说他不该轻率地走进这个题材,推开这座地狱的大门,他想放弃,他发现这个地狱不是凭借写作之灯的照耀就可以进入的。然而他无法松手,因为——郁漱石已经活了!
当时读到这里,我心里一阵慌乱。没有读完就赶紧跑到厨房去做饭,然而却心不在焉,不停地出错。我只得回头,重读这个文本,逐字逐句,希望从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里读出作者真正的用心。再读,更丰富的感受一点一点滋生,更深刻的痛苦也相伴而来。我感受到它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的种种潜质。一种巨大的悲怆扑面而来,战争的残酷,个人的渺小,无法选择的宿命,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人类历史的演变,爱情、亲情、友情……这部作品的主题太多,它们在作者笔下交织,组成了一部宏大的交响曲,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精彩的乐章,它缓慢地演奏着,如泣如诉;它用微弱却有力的音符,将复杂的人性传递给读者。让我们看到,在那卑微的深处,原来藏着一个人所有的高贵。
这个世上,总有一种作家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创作。每每构思一部新的作品,他便会从自己身上割下一点血肉,融合大地,泥土,以及他积累的所有精神力量,去精心塑造一个人物。郁漱石大概就是这样从邓一光老师的生命中孕育而出的。郁漱石是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的孩子,这个身份使得在中日战争中成为俘虏的他,身负双重痛苦和煎熬。他的父亲是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高级参议,上将军衔,他的母亲是一个学者,在文中只有很简略的描写,相当于从未出场。这样的身世留给郁漱石的印记是:良好的教育、母爱的缺失、性格的隐忍、充满智慧和才情、独立、坚定、孤僻、友善。郁漱石的一生,几乎就是一个清教徒的一生,高贵而卑微。这样的人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因此,从77年前那场战争中走出来的郁漱石,他的所作所为,在今天仍然击中了我,震撼了我!无论经历多么漫长的时间,人性似乎从未改变,更不曾远离。
这部作品人物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应该有两百多个。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得到与自己最匹配的文字,哪怕只出现一次,他也可能会深刻地印在你的记忆中,这是我在别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体验。除了在任何压力和委屈下都只选择为别人默默付出的郁漱石,还有天性乐观的亚伦,小萝卜头似的孖仔,执着的戚烈军,忧心忡忡的浅野老师,宁死不屈的韦黾灶,内心丰富外表冷峻的冈崎小姬,柔弱而坚定的加代子,仁慈的纳什医生,轻若一片叶子般的邝嘉欣……他们在邓一光老师的笔下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却因为这场战争的出现,他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迫屈从于命运的驱使,不得不在非人的世界,走完作为一个人的一生。
尽管题材如此厚重,情节如此悲惨,然而其中仍可见各种温情灵性动人的文字。这种行文风格与邓一光老师的为人极其吻合,他是典型的侠骨柔肠。他总是能越过种种污浊和残忍,看到一朵清新的、出世的莲——一股清流,一缕光亮,或者一只小鼯鼠,一株金盏草,一首忧伤的曲子,他细细地体会它们,用最细腻郑重的笔墨去描绘它们。他想在那座地狱里留下各种生命的痕迹,让绝望中的人们相信,即便是身在地狱,也仍然要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个故事无疑是沉重的,悲伤的,读完它是需要勇气、耐力和体力的。但同时,它无疑也是当代最值得花时间去用心阅读的一部小说。在繁忙而浮躁的当下,能与这样一部作品相遇,是作为一个编辑最大的幸运。在最近的几场活动中,我对遇到的每一个嘉宾和读者表示谢意与歉意,他们的反应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词他们说得很多:荣幸。他们表示,很荣幸与这部作品相遇,很荣幸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很荣幸有机会聆听学者、教授及普通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陈跃红教授说,这部作品现在出版了,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这样一部宏大的巨著,它把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全部囊括进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希望读者不要一次将这部作品读完,要慢慢读,分多次去读。他认为每个读者都必须以评论的方式参与这部作品的再创作。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读完这部作品以后,一千个读者心中也会有一千个郁漱石。期待与更多的读者一起来欣赏这部宏大的交响乐,一起去聆听生命的悲壮与沉浮,肃静与庄严,绝望与希望,卑微与高贵。
文| 张春晓
-
Sev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12:57:41
-
甄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2 20:14:00
-
歪理的知识分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1 12:40:29
-
Kuckuc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4 13:52:25
-
黑暗之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2:11:20
-
OPP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1:44: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1:03:25
-
宸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0:59:31
-
顾大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0:53:17
-
佥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0:32:59
鲸歌s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金色俄罗斯 ” 丛书| “谢拉皮翁兄弟”中译本总序 (7人喜欢)
- 4.23赠书特辑||有我们共同期待的“金色俄罗斯”后续哦~~ (46人喜欢)
- 新疆印象 (5人喜欢)
- 寻春
- 《地狱里的春天——波普拉夫斯基诗选》选摘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