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代升学宴——鹿鸣宴的由来
在封建社会,人们如果想要走仕途之路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为了鼓励大家为统治者效劳,朝廷还会在放榜后举办大型宴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以及会武宴。其中鹿鸣宴起于唐代,延续了一千年之多,举办时间在乡试放榜次日,颇具励志意义。

从现代宴会的分类来看,鹿鸣宴是名副其实的升学宴。中榜的新科举人纷纷参加,十分神气。该宴会之所以起“鹿鸣”之意,就是源自于《诗经 小雅》中的古诗《鹿鸣》篇,参与者要在宴会上唱诗来表达当日思绪,同时还能彰显个人文采。《新唐书 选举志上》就对该宴会有所记载,“每岁仲冬”开始举办,“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大家在活动中演奏的《鹿鸣》这首歌很有特色,内容有三章,韵律极佳,对称性良好。每章第一句皆是“呦呦鹿呜”,其后分别跟进“食野之苹”、“食野之嵩”、“食野之芩”等语句,翻译大意是鹿子外出猎食并有共享精神,它们通过“呦呦”的声音呼唤其他同伴一起用食,古人十分欣赏该精神,于是就在宴会中体现了出来。
这种上行下效的作风很有效果,不管是皇帝宴请大臣,还是地方官僚宴请豪绅官员,演奏该诗歌都能体现出自己“礼贤下士”的格局,还是收买人心的最好办法。

说起鹿鸣宴的得名由来,除了受到《诗经》的影响之外,还与鹿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在古代仙兽中,鹿就是其一,它被人们寓意为“难得之才”,十分珍贵;而“鸣”字在古代可以翻译为“天意的恩赐”,于是将宴会命名为“鹿鸣宴”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还体现出了御膳的重要性,更将“天子觅才、重才”的管理理念展示了出来。
历史上也有人说,“鹿”还可以理解为是“禄”的意思,因为二者谐音,可充分表达出人们想升官发财的心愿,这对于新科举人而言非常适用,因为他们考取功名就意味着“入禄之始”,只不过大家颇有胸襟,自谦含蓄,就通过富有诗意的“鹿鸣”作为宴会的名字来表露了。
由此可见,古人起名字讲究风雅,细细品读下来很有文采。事实上唐代发展迅速,除了有文化进步之外,还在饮食、经济上多有发展。鹿鸣宴举办之时,筵席上觥筹交错,人员汇集。大家推杯换盏,饮至微醺,《送杨少尹序》就曾有描写:“杨君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这正是大唐盛世的真实写照。

要说起鹿鸣宴的后续发展,虽然它延续到了清代。但是在南宋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政教功能,也愈多的讲究古礼仪制,导致该宴会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以创新。再加上受到繁文缛节的流程影响,过大的开销导致该宴会难以为继。但要说起唐代宴会,鹿鸣宴依然具有别样的意义,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大家深思分析。

-
周洵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8 0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