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本·白图泰游记》的疑惑
在伊斯兰世界,伊本·白图泰是伟大和非常有名的旅行家,足迹从今天的北非摩洛哥到埃及到印度到中国泉州和北京。读完这本游记,在关于中国的内容上产生了疑惑。
一般来说,旅行在外的人,对越是陌生的地区的人和事物留下的印象越是深刻,正常来说会用大量文字去描述记录;对熟悉地区的人和事物由于太熟悉了,反而会觉得没多少可记录的。在本书中,中国是一个特别广阔的新世界,相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是完全新奇陌生,留下的文字篇幅却是太少太少了。而且,关于中国的内容共19页面,真正反映出作者亲身行程的内容也就4到5页面,其余都是用一种旁观式的描写“中国瓷器”“中国鸡”“可汗的宫殿”等等。
其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可汗皇帝出征与自己兄弟作战大败身亡,全京城欢庆并隆重安葬,后继任者迁都喀喇和林。对照史书所载却是完全谬误的。本书中文译者注“伊本之来中国大约是公元1347年,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1371年善终于应昌府。至于迁都喀喇和林,则在伊本离开中国后二十余年。所以《游记》此段诚不可解。可能系别人增添,实情如何,待考。”由此看来,伊本·白图泰是不是在北京城亲历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显然是非常可疑的。
中国泉州也即当时的刺桐港,是当时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这样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自五代以来一直矗立。外来旅行者不可能不看到,也不会不留下深刻印象。《游记》中却没有任何泉州地标性地理、建筑相关记载。
书中记录了一个中国魔术师的表演戏法,居然正是清代《聊斋志异》里“天宫偷桃”的故事。这是极有趣的,元代时即已经有了成熟的这一魔术戏法的表演。这也印证了印象深刻的异域经历会更大可能记录在游记中的观点。
此外,《游记》所录,伊本在伊斯兰世界的旅途中,虽然多次经历盗匪抢劫、各国敌对势力征战波及,但在总体来说,却是每到一地总能按照伊斯兰礼仪习俗获得各种优遇款待。当一地“素丹”(总督、国王等最高统治者)送来礼物只是两块面饼一块肉等简单食宿用品时,伊本在后来面见“素丹”时说:“我走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国王,都受到了至高礼遇款待,(在您这儿却没有得到类似待遇),那么将来我如何向他们讲述在您这里得到的待遇呢?”然后这素丹赶紧送上了大笔钱财。这简直就是在赤果果地索取财物了!不知道是不是伊斯兰教的礼仪习俗所规定必须如此。从《游记》中可看到,伊本一路行去,正式成亲至少三次,其中一次迎娶的居然是当地女素丹继父的妻子(这通费劲啊)!在多地买过不少仆人童子和使女,至少让两个使女为他生过一子一女。曾经一路向同行商人借款过着舒适的生活欠下不少债务,然后请求当地素丹资助还款,金额可能高达巨富之家财产。
同我们中国的同行徐霞客同志竭尽自己地主家财才能探索中国地理的工作比起来,伊本·白图泰同志这在外旅行的小日子过得真是不要太滋润了!
至于在旅途中多次遇“仙”,甚至直到中国广州山里还在同“仙人”相遇并获得赠金,这就不必再细究了。
那么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牛皮唬人以获得听者重视礼遇的呢?诚可怀疑。
2020/07/31
-
约翰列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11: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