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择的悖论》读后感
选择的权利,意味着自由、独立的权利。人生课题充满了各种选择,一句“我没得选”,道出了多少人心酸和无奈;抑或者一些人信誓旦旦“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呵呵,谁得人生不迷惘?你真的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可以作出理智符合最大利益的选择吗?
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要探讨,人的感觉到底有多么不可靠,这种感受的荒谬性超乎你的想象。
做选择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其实不然。你得先有一个“目标”,产生了某种“期望”,才可以进行选择。但是,你的内心产生的“期望”,其实并不能真正反映你内心的欲求。
话说得有点绕,上实验。
一组被试被要求选择自己本周想吃的食物,然后再选出第二周、第三周想吃的食物;第二组被试只要求选择本周想吃的食物,当下一周来临时,再选择那时想吃的食物。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选择的食物基本不相同,他们认为自己不会连续想吃同样的东西,会换一换口味;第二组被试选择的食物基本差不多。结果证明,第一组被试预测错了,等到第二周、第三周来临的时候,他们根本不想吃自己先前选择的食物。
想吃什么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我们对自己还是有误解,作出了错误的预判。可想而知那些更为复杂的问题、更多的选项,人们很难准确的判断自己的期待。
做选择的第二步就是“体验”它,理性上说,你必须经历了各个选项所带来的结果,有了体验和比较,才能选择出哪一个是你想要的。这个要求就很难做到。而事实上,就算你真的“体验”过了每一个选项,你的记忆和评价依然不可靠。
话不多说,上实验。
给被试听两段噪音,第一段噪音持续8秒钟,第二段噪音持续16秒钟,这16秒内前8秒和第一段完全一样,就是后8秒钟稍微柔和一些。然后让被试选择更愿意重听哪一段噪音。如果理性地分析,第二段噪音更糟糕,因为它完全包含了第一段噪音,并且时间还延长了一倍。但实验结果却相反,大部分选择了第二段噪音,因为第二段噪音的结尾柔和一些,就让人在记忆中觉得它没那么糟糕。
这就是“峰终定律”,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好坏,往往与它的实际情况无关,只与“峰”值和“终”值这两个关键时刻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
谈完人感受的不可靠,再说说人的另一种心理倾向——逃避选择。选择意味着掌握主动,理论上人应该渴望自己做选择。但如果选择过于复杂,几个选项之间非常接近,难以做出判断,人避免做出错误决定的动机就会大于做出正确决定的动机。人会逃避选择带来的焦虑、困惑,宁愿放弃选择。
老规矩,上实验。
被试参加活动后可以得到一份纪念品。第一种情况,被试可以在1.5美元的现金和2.5美元的钢笔中二选一,大部分被试选择了2.5美元的钢笔。第二种情况,被试要在1.5美元的现金、2.5美元的钢笔、2.5美元的记号笔中三选一,大部分被试选择了1.5美元的现金。
也就是说,当局面很明朗的时候,我们都能做出选择。可如果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权衡利弊,反复思量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逃避、推迟选择,或者选择一个看起来最不会后悔的选择。
因为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要钢笔还是记号笔,怕选了钢笔又后悔没选记号笔,为了杜绝“后悔”出现的可能性,就选择了现金,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买就可以了。
越增加富有吸引力的选项,人越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选择越多,越困惑、越焦虑。
做选择基于的一些理由,其实无法说出口,不能被理性分析,这就是个人偏好。最容易说出来的原因,不一定是真正重要的。但是话一出口,它的重要性就增加了,当事人往往以为这就是他的真实想法。只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理由被忘记了,留在人心中的是无法言语的偏好,这个时候沉淀下来的才是内心的真正想法,当初选择的满意度才会开始显现。
所以有一些问题唯有时间才可以诉说。进而引申到了最让人痛苦的一种情绪“后悔”。
人为了避免后悔,就会做出最稳妥、看上去最不会后悔的选择,你“求稳”了,就永远不会知道其他选项会带来什么结果,最后导致一种“不作为惯性”。人为了避免陷入对过去的决定感到后悔这种事情,会拼命用现在进行弥补,有时候达到一种荒谬的程度。
选择小实验:你花全价买了一张戏票,你花折扣价买了一张同样的票,当晚,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户外油下着瓢泼大雨,你是愿意精疲力尽的去看戏,还是待在家中看书听音乐?结果花了大价钱买票的人都去看戏了。
正确的思维是,我们不应该对沉没成本如此敏感,钱已经花了,一切就该结束了。我们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更愿意如何度过今晚?但是人们实际上不是这么做的。
如果不去的话,将来每次想起这件事都会心疼钱。这就是我们的想法,着眼于过去,而不是将来。
人,是多么缺乏自我认知呀!很喜欢《选择的悖论》这本书,喜欢里面一个个设计精巧的实验,在实验结果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认识自己,着眼当下,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