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的历史故事(八)创业维艰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8、5
′(八) 成语典故
(36) 创业维艰
这句成语,看似一句平常说的话,说一个人的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而要创一番事业,更非经过艰苦的奋斗不可。而成功之后,要保持成功的果实,并使之发扬光大,也极不易,这便是另外一句成语″守成不易″。″创业维艰″和″守成不易″,常常被联起来用,都含有勉励和激发的意思。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问群臣道:″是创业艰难呢,还是守成艰难?″贤臣房玄龄说:″陛下创业初期,群雄并起,割据四方,经大小数百次战役,才将他们荡平,统一天下,我深觉是创业维艰的″。谏臣魏征接着点头说:″自古以来,帝王获得天下,大都经过一番困难,但过后却失之于安逸。因此,我让为守成才是真正的困难″。
太宗听了他们的见解,便总结道:″玄龄跟着我平定天下,大小数百战,出生入死,他感到创业维艰是很对的。现在我已建立了唐朝,魏征替我安抚天下,我也感到,一个人到了富贵的时候,便会骄奢起来。骄奢了便会懒散,不再努力,到头来便要失败了。因此,创业果然不易,守成也很艰难的呵!″(事见《贞观政要》)
(37) 瞎子摸象
这句成语,也叫″盲人摸象″,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看事情或是想问题,不要只摸到其中一部分就下结论,这样结果一定是不对头,甚至会把事情做坏。
话说从前有一个国王,有一次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给瞎子看看!″象牵来了,一群瞎子走到象的面前,用手在象身上慢慢地摸索,摸了一会,国王便向众瞎子问道:″你们摸的那只象,和什么东西相类似?″
这一群瞎子中,其中有一个因为摸到象牙,就说象的形状和罗卜根一样。另一个摸到象耳,就说象的形状和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就说象的形状似石臼。第四个摸到象背,就说象的形状似一铺平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腹,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甕。第六个摸到象尾,就说象的形状似绳子。说来说去,各执一词,争辩不清。(事见佛经《涅槃经》
(38) 拾人牙慧
这句成语,指那些袭取别人的意見,作为自己的意見来发表的人。如某人喜欢高谈阔论,而所谈的却又绝不新鲜,都是别人已经谈过的、写过的这种话。
话说晋朝时,有一个叫殷浩的人,很有学问,又善于说话。曾被封为建武将军。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县)。殷浩有一个外甥叫韩康伯,在他被流放时,也随他在一起。有一天,殷浩見他对人发表议论,显示出十分得意的神情,便说:″康伯连我的牙后慧还没有得到哩!″牙慧,是指牙上的污秽。这句话的意思是:韩康伯连殷浩牙齿后面的污秽还设有得到,谈的道理实在和殷浩所知道的差得很远呢!
(39) 強弩之末
这句成语应用时,其对象应该是那些持強、霸道的人或一种势力,或一个国家的一种行动,到了无法可施、无力可为的时候的一种形容。
话说西汉时代,景帝时,韩安国在梁王为相,因犯了国法,被削去官职,闲居在故乡城安。直到武帝时,韩安国贿赂太尉田蚡,才由武帝派他做了北地都尉,又调做大司农。不久,由于他平乱有功,升做御史大夫。这时,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请求和亲,武帝叫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有个官员叫王恢的,曾经在边疆做过几次官,对于匈奴的情况很熟悉,不但主张不答应,还要派兵去讨伐。韩安国却不赞成,说:″匈奴依仗兵力的強大,又流动不定,很难制服。我们如果跑过几千里去打它,人马都会因此非常疲困,而匈奴正可以以逸待劳,攻打我们的疲劳之师。譬如箭矢到了最后没力量的时候,连极薄的绸子也穿不透(原文: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因此,用兵讨伐匈奴不是好办法,应该答应和亲″。大家都同意这見解,武帝也就答应了。(事见《汉书-韩安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