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史札记——牛李党争
今日读王炎平《牛李党争考述》第一章关于牛李党争的起因,颇有启发。一般而言,对于牛李党争的起因,有三种观点,即元和三年的对策案,元和十年裴度拜相和长庆元年科举案。书中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三种观点,而认定为第二点,在我看来是合理的。而黄楼《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则认同第三种观点,今日重读此部分,感觉其说服力不强。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连李吉甫逝世之年都意见不一,有地方说是元和六年,也有地方说是元和九年。从事情的发展上来说,元和九年去世较为可信。此时,淮西吴少阳去世,其子自称留后,而李吉甫主张削藩,权归中央,于是极力主张征讨淮西。宪宗全权委托其处理淮西事务,而此时吉甫暴毙而亡,死因不得不令人遐想连篇。而此后主战的裴度和主和的李逢吉先后入相,但是从后来两人相互倾轧的政治斗争来看,李逢吉显然得到了神策右军(如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的支持,裴度可能和左军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元和末年,宪宗遇弑而亡,神策左军势力遭到极大削弱,与右军联系紧密的李逢吉在穆、敬两朝如鱼得水,并大力拔擢李宗闵、牛僧孺等人,进而排挤吉甫之子李德裕。作为李逢吉的宿敌,裴度在此期间也长期郁郁不得志,晚年只能留守东都洛阳,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诗词唱和。由此,元和年间,神策左军和右军在朝堂之上都有相应的政治势力可以援引;而元和末年,随着吐突承璀与宪宗一同被弑,右军势力空前膨胀,并在随后的穆宗、敬宗以及文宗大和年间长期把持政局。这也是此间牛党势力猖獗的原因。其实此时牛李党争并不表现为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相抗衡,或许更应该是以李逢吉为首的李党和以裴度为首的裴党相抗衡,鉴于裴度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李逢吉对二者均怀有强烈的排斥之心,裴度与李党的继承关系是相当紧密的。不然,以李德裕在穆宗、敬宗和文宗朝的弱势,称之为李党党魁实在是名不副实的。
这样来看,内廷的宦官斗争与外朝的政见之争之融合怕才是引发牛李党争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单论士族出身与科举态度怕是其力不逮。
-
哥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06 03: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