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说茶1001夜之12 再论烘青与晒青
突然加入了这一段,实在是问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混乱。更有人居然下结论说,大益、下关、中茶等大厂全是烘青茶制作,真是啼笑皆非。
我还是先说一个结论,再做论述。
大滇定理。以我个人看法,普洱三个大厂的货,起码98%以上是晒青茶。这个结论,为什么没说是100%,因为我并没有试过这些大厂所有的茶,所以不能打包票。今晚的第一个结论结束。
然后是另一个结论,烘青和晒青说的是毛茶的加工工艺,并非是成品的加工工艺。烘干、晒干、阴干是成品的干燥方式,与晒青、烘青无关。
看了一些台湾同行的说法,大厂的茶基本都是烘青,证据就是茶饼最后都是烘干的。然后还有一些茶农茶,把刚蒸压好的茶放在日光下晒,而且拍了照片上传到网站,表明是晒青茶的证据!而某些爱好者,也把这个当做晒青茶的标志。这哪儿跟哪儿啊?非常无语。对于这些貌似专业的说法,我实在无从解释。许多一知半解的人总是这样,听说了几个名词,然后就混乱套用。大滇喜欢的茶友或者茶商有两种,不喜欢的茶商或者茶友同样有两种,而最害怕的茶友或者茶商只有一种。我最害怕的就是,一知半解,貌似专家这种。
说法:大厂茶都是烘青茶,因为最后那些饼都是烘干的。最要命的是他只说前面这个结论,不说理由。这个理由藏在心中。而他们心目中的晒青茶,原来是晒饼茶。我花了很多功夫才明白这个逻辑关系:那些在太阳下晒干的饼茶,才是晒青茶,大厂没晒饼,而是烘饼,所以是烘青。这个狗血的结论,就是一些貌似资深的茶友,或者某些茶商所持有的观念。
甚至还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论据之一,大厂哪里有这么多地方晒茶?只能烘干。我们群里的兄弟我就不说了,去看下大滇的帖子。大厂如何收购普洱茶原料?这个帖子说得很明白了。我今天晚上再重复一遍,一些简单的普洱茶工艺,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青,成为毛茶,这个主要由茶农或者鲜叶粗制所完成;这个是毛茶的工艺。毛茶蒸压、干燥,这个是成品的工艺流程,在精制茶厂完成,例如大益、中茶、下关等;加工成品的过程与是否晒青无关。杀青、晒青,杀的是青,晒的也是青,是针对鲜叶的行为;烘干、晒干和阴干,是紧压茶的干燥方式,是针对成品的行为,这些概念是不可以胡串乱连的。

晒青茶一股太阳味,或者说是臭氧味,非常清楚。而烘青茶的香气比较高扬,十分明显。烘青茶的叶底是很鲜爽的,因为已经停止了转变。因为本来就是绿茶的工艺,烘青茶就是绿茶。所以晒青与烘青在工艺上的区别,本来就不是问题,尤其在新茶阶段,十分明显,非常易于区别。其中,晒青茶的青味,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新茶阶段,香气明显,掺杂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所以我们先从工艺的角度来判别,是不同阶段的东西。本来,这个完全是不成为问题的。我可以下一个结论,市场里超过90%以上的普洱茶都是晒青。
下面我们再说看到的那些不是晒青的茶。
为什么要用烘青茶来冒称晒青茶?我们先得明白犯罪动机,一定是因为有利可图。我大致认为从两个角度来判别,第一,添加部分烘青,增加新茶阶段的口感,这个在早期的下关沱茶里有配比。第二,是为了解决过期绿茶和某些夏茶的销售。我在市场上见过一些廉价的青饼,用的就是过期的云南绿茶制作。本来应该扔掉的茶,压成茶饼来卖,随便卖多少钱都是赚。当然,也可能把这个当做里茶,外面放一些晒青的茶撒面。同样的,很多过期的红茶,最后变成了熟茶的撒面,金毫闪闪放光芒,煞是好看。呵呵,这类熟茶饼几元十几元一饼,外观漂亮,很多人称为用料好,价廉物美。正是因为有这些价廉物美的低价茶,才导致了认真做茶的茶商背上了暴利的恶名。所谓低价就是王道。尤其在网上,我们太多同胞相信满世界都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到处都充满了活雷锋。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下成品的三种干燥方式,烘干、晒干以及阴干。
在很早以前我们说过,茶农茶的几个问题,或者说致命的问题,主要是工艺上的蒸压和干燥环节。蒸这个环节,由于没有锅炉提供蒸汽,导致蒸茶的时间不能控制。茶农茶蒸茶是用蒸锅,或者木头竹子做的蒸笼来蒸的,时间不定。有的几分钟,有的十几分钟,跟火力有关系。大家在茶博会或者其他场所有看到蒸茶的过程,蒸太久容易蒸过头;蒸不够,压不紧,就要返锅再蒸、再压。所以大滇以前提出个定理,去看一个小厂做的茶行不行,先看有没有锅炉,如果没有锅炉,我基本一票否决。我绝对相信有蒸茶功夫很厉害的人,可以蒸得恰到好处,但是就算功夫再高,也怕睡着;不可能持续的几千公斤茶不出差错。还是锅炉靠谱,蒸汽3-7秒搞定。这个过程,我以前举过例子,牛奶的杀菌,所谓巴氏杀菌,350度吧,UHT瞬间杀菌,牛奶还是很新鲜;人工通过用锅煮来杀菌,那个牛奶不新鲜了。这个就是茶农茶的致命缺陷。
然后回到今晚的主题,干燥。我可以保证,现在80%以上的茶品都是烘出来的,而我同样可以确认,正确的烘,并不会影响到茶的品质。太多人不明白茶厂怎么烘茶了,闻烘变色,甚至跟烘青挂钩。
我们来分析成品的三种干燥方式。
第一种,烘干。所有茶厂基本的主流方式,是烘房烘干。这,居然成为茶农茶攻击的目标。正规茶厂的烘房,是利用锅炉余热,引入发热管,类似北方的暖气管一样的。在室内,茶饼放在架子上,室内温度在30-40度,烘上2-3天;也就是48-72小时。当水分含量检测在10%之下,即可出厂。那些完全不懂茶厂运作的山寨茶销售者,则在“烘”这个字上做文章,当做明火去烘,以为跟放电炉或者火炉上面那样烘,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攻击。以上我说的是正常的工艺。当然也有一些不规范的茶厂,和一些茶商,要求尽快出成品,当天送原料进去,第二天就要求出厂。这样的茶商,主要是春天的时候去收茶,然后立刻交给茶厂,做成成品,自己发回本省,不愿意等几星期,所以要求快速烘干,那烘的温度就会很高了。一般来说,我认为制茶最合理的周期在4-6周。4-6周,已经是我所认为最短的周期了,而很多茶商是不可能在西双版纳或者云南等这么长时间的。所以我武断地下一个结论,当年3月15日前销售产品早春茶的,这些茶我会看都不看。
云南的台地春茶,正常年景,2月底开始可以采摘,干旱年景,还要延迟。毛茶晒干后必要的处理,至少三周,干燥+包装成品,4周算快的。大厂这样的烘干方式,是无可厚非的。顺便说下,烘干也只能是唯一选择,因为不能晒干,也不能阴干。为什么不能晒干? 因为晒干是大忌,对普洱茶的伤害非常之大。在蒸压过程中,茶吸收了很多水分,同时,由于毕竟是高温,茶受到了一些伤害,在日光下暴晒,水分晒干的同时,茶的香气也带走。这个时候,只能用文火慢慢烘干,暴晒损失茶气过大,导致后期茶质单薄。这个是不能晒干的理由。那么为什么不能阴干呢?原因非常简单,阴不干。由于大厂的茶,用机械压制,一般压力较大,茶压得比较紧,并不透气,内部阴不干,会导致外干里不透,内部发霉,长黄霉,彻底报废。这个是大厂茶为什么只有一种选择,烘干的原因。
第二种干燥方式,晒干。这个是我觉得最不靠谱的一种方式。紧压茶晒干,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刚才讲到的问题,对茶质伤害过大。第二是有可能晒不干,外酥里嫩。太阳并不是每天都很配合的,有时,太阳也不是那么厉害。简单说,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呵呵,然后许多人搬出祖先来了,说祖先做茶怎么干燥的?难道不是晒干的?有人更不靠谱,直接说:我家世世代代做茶,都是这么晒干的?世世代代做茶?忽悠谁也不要忽悠大滇。翻开历史一查,1995年以前,有那个家庭还在自己压茶?我们党在1949年,已经把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灭掉了,直接进入工业化生产,小农经济,只能世世代代做毛茶,做晒青茶。根本不能做成品。而且,在很多年,以粮为纲的年代,根本不在做茶。做茶都是国营农场干的事了。所以,不要轻易搬出我爷爷的爷爷来,大滇并不会被这些吓住。
OK,回到最后的一种,阴干。只能用于石磨压制的饼,并不适用于机制饼,大滇的熟饼、荒野沱这些都是烘房烘干的,生饼都是阴干的。阴干需要7天或者更长时间,所以大滇的交货周期并不能确定,靠天吃饭。当然,如果非要赶时间,OK ,进烘房,3天搞定,但我个人品牌的茶,不想这么做;当然,订做的茶如果催时间,催交货,我保证按时交货。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再次明确,烘青与晒青,是对鲜叶而已。跟成品的干燥方式无关。
大滇说茶1001夜,本期到此结束,谢谢。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