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彩图精装)
沐言非
128个笔记
周南
在古代,“归”既可指女子的出嫁,又可指嫁出去的女子返回娘家。
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南有乔木[1],不可休思[2]。汉有游女[3],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不加克制的感情只会毁灭自我。《诗经》的“温柔敦厚”,便表现在这一分恰到好处的克制上。这种克制,不是艰难隐忍,亦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健全的心态。《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也真实地表现出了先民的感情生活和内心世界。它所表现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非道德上的压抑,而是先民内心如水般绵长持久、始终不衰不绝的生命力。
“朝饥”在秦以前也用作男欢女爱的隐语。此处当是一语双关,既述妻子饱受饥饿折磨,又述妻子想念丈夫的难耐和煎熬。
于(xū):通“吁”,叹词。
公姓: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孙曰公姓。
在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中,有一种灵异之物,它就是麒麟。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蓄养家畜,促进了社会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天授神物,麒麟出现。据记载,伏羲、舜、孔子所在的时代都伴有麒麟出现,并带来祥瑞吉兆和神的启示,从而取得兴旺。
麒麟是将美行、美德、灵智集中于一身的圣灵,是仁德厚慈的化身
召南
虽仅是“御”、“将”、“成”三个字的递进变换,却将成婚的整个过程烘托得热烈而隆重,让读者感同身受,如处其中。“御之”指迎接她,“将之”迎来她而回还,“成之”指成全,引申为护送成婚。
委蛇(wēi yí):悠闲自得的样子。
]庶:很多。士:未婚的男子。
迨(dài):及
邶风
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中主人公说带领他们南征的将领是孙子仲,征战之地是陈国和宋国。这意味着他将长期戍守在异地他乡,想到归期无望,他怎么不忧心忡忡?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多数人对《击鼓》一诗并不熟悉,但是这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恐怕就无人不知了。至此,诗由叙述征战的艰苦生活转入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可是当初立下约定时,主人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美好愿望会被突来的战争搅得粉碎。“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姑娘的等待没有白费,万顷碧波上出现了一只摆渡船,那必定是远方的归客。
“不涉卬否,卬须我友。”听到船夫的招呼,姑娘也焦急地解释道:“我哪里是要上船啊,我是在这等我朋友呢。”结尾“卬须我友”,女子用朋友来掩饰等待情人的真实目的,答得含蓄而巧妙,形象地表现出女子的娇羞和矜持。
等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是爱情里最考验人的难题。《匏有苦叶》中,候鸟已提早南飞,留下女子独自等待。诗中没有给出等待的结局,没有结局的结尾也许更完美,是等到了还是遥遥无期,是完美的大团圆还是“却道故人心易变”,全在读者一念之间。
习习:形容风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和“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垂涎于未婚的儿媳妇,便造了“新台”,以显示他做这件事的合法性。但无论怎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想掩盖不轨的动机,就越是欲盖弥彰。
鄘风
]道:说。[5]所:若。[6]襄:除去
根据《诗经词典》的解释,“茨”有两种意思:一为蒺藜,一为茅草芦苇盖的屋顶。这里应是蒺藜之意。墙上爬满蒺藜草,“不可扫”,“不可襄”,“不可束”,怎么都无法根除。这种情形就好像宫闱丑事,一旦发生,就无法阻止它向外传播。要想堵住人们的嘴,就像拔出墙头根深蒂固的蒺藜草一样难。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墙有茨”而不可除,暗示着宫中淫乱丑事的无法掩盖。
爰:于何,在哪里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桑中”即桑树林中,“上宫”即人们祭祀用的祠堂,而“淇之上”,则是婉转回环的淇水岸边。
卫风
硕人: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高大,更指道德的高尚
手如柔荑[9],肤如凝脂[10],领如蝤蛴[11],齿如瓠犀[12],螓首蛾眉[13]。巧笑倩兮[14],美目盼兮[15]。
读朱熹总觉得他有些偏激骄傲。乍一看不明“淫妇”是为何,反应过来才深知世俗思想变迁。纵使青梅竹马,没有媒人相牵,也是为人唾弃…细想一下,或许青梅竹马的相伴都是原罪…灭的倒是人欲,存的就不知道是不是天理了。
宋代朱熹的出现将此诗的评说改变了航向,他在《诗集注》中阐明:“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郑风
“女曰鸡鸣”,这是妻子含蓄地催促,委婉的言辞充满着不忍与爱怜;“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竟也十分干脆,一句“天还未亮”给读者创造了一位丈夫在天刚破晓时睡眼惺忪不愿起床的图景。渴睡之情于下一句中流露得更重,他怕妻子再次催促,便辩解道“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言外之意是天色尚早,让我再多睡一下吧
齐风
匪:不是。
昌:盛,意味人多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似的白色,照亮整个屋子。群臣全都上朝堂。这一章无非也是对上一章内容的重复,然而换了描写的对象,不拘泥于一个对象。使全诗看起来形式多变,新颖活泼。“匪东方之明,月出之光。”面对女子的催促,那男子又使出了同样的招数,答道,那不是东方的光亮,明明是月亮放出的皎洁之光,天色还早呢,再休息一会吧。丈夫懒散地推脱,故意把天明说成是月光,惹人发笑,把这一片段理解成夫妻之间的缱绻生活,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1]。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2],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3],狂夫瞿瞿[4]。不能辰夜[5],不夙则莫[6]。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夙(sù):早。莫:晚
齐子由归[4]。既曰归止[5],曷又怀止
崔崔:山势高峻状。
“鱼”在《诗经》中常隐射两性关系,鱼水之欢、云雨之情,自古以来暗示男欢女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渔篓失去效用,不仅仅是自身问题,而是因为那鱼是鲂鳏,凶狠难控,而鲂[插图]虽不凶猛,但它时刻以鲂鳏为伴。可怜鲁桓公,面对的是势大力强的齐襄公和有娘家和情夫为后盾的文姜,最终死得毫无价值,还丢却了一生的尊崇和名望,备受讥讽。“其鱼唯唯”,形容齐襄公和文姜一副小人得志,得以苟且媾和,从容游荡。
全诗只是描述车马,记述行人观察车子的情形,表达车中人的感受,也仅仅是说出发,没有说到什么地方去,更没有提文姜和襄公的名姓,但“鲁道”“齐子”四字,交代出了一切,这种“暗中埋针伏线”的手法,即是“春秋笔法”,虽然细微,但明确显示出了作者的意图。
魏风
公路:与下两章的“公行”和“公族”一样,都是官名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认为自己是有识之士,然而世上竟无一知己,所以诗人才反复地说“其谁知之”。然而当他得知“理解”也是不可能时,他只得以“不想”来自我保护:“其谁知之,盖亦勿思。”既然没有人是清醒的,自己为何要独守清明?不过自找烦恼罢了,还是忘掉这一切吧!
陟(zhì):登上
上:通“尚”,希望。
季:小儿子
“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行:将要
逝:往
针砭哀怨
唐风
《诗经·豳风·七月》就曾提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同样是以蟋蟀的习性来突出四季变化。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这两句的描写细腻真实,写出了主人公有满腹的难言之隐但却没办法吐露的无奈,形成了一种九曲回肠的曲折美。
硕大无朋
硕:大。朋:比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隅:指东南角
粲者:漂亮的人,此处指新娘。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这两句告诉了我们婚礼举行的时间。春秋时的娶亲大多在傍晚进行,那是暮色未降,三星挂在天边,在柔和的光线下,新郎新娘期待着相见的时刻。
踽(jǔ):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自我人:对我们。
维:只
靡:没有。
怙(hù):依靠,凭恃
岂曰无衣?
安:舒适。吉:美,善
适:到,往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诗从葛藤写起,开篇起兴,主人公触景生情。墙外的葛藤长得正盛,相互缠绕着一点也不放松,野外的蔹草更是肆意地长着,蔓延整个山坡。这是第一段前两句,浸透着荒凉之感。
在古代“角枕”、“锦衾”都是收殓死者的用具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是全诗的最后两章,看起来类似互文一样的文字,实质上更是文章主旨的升华。“夏之日,冬之夜”,夏季的白日和冬夜的夜晚是一年四季中最折磨人的时刻,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足以让一颗孤独的心雪上加霜。自从你走后,我的每一个日子都仿佛是夏天的白日和冬季的夜晚,你不要着急,百年之后我定会与你相会,把这日日夜夜熬完就是你我团聚之时。
秦风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及时行乐思想与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中所描述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观点十分相似,它们之间或许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虽然本诗作者所述“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两句有些消极的情绪,但是把它呈现在朋友间相聚作乐的场景中,作为朋友之间坦露襟怀、以诚相待的话语,不免又流露出叹息人生短促的伤感,让人产生了怜悯光阴的共鸣。
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言念君子[7],温其如玉[8]。在其板屋[9],乱我心曲[10]。
右:不直,绕弯。
古罗马诗人桓吉尔有一句名诗:“望对岸而伸手向往。”被后人理解为追求情人而不得才隔水伸手向往,仍是求之难得。德国古民歌描写追求女子不得也多称被深水阻隔。正所谓“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但丁《神曲》)。人类恋爱的情感以及求之不得的失恋感受大概是相通的
人百其身:用一百人赎一条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王于兴师[2],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岂曰无衣?与子同泽[4]。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5]。岂曰无衣?与子同裳[6]。王于兴师,修我甲兵[7]。与子偕行。
权舆:原意是草木初发,此处引申为起始、当初
陈风
洵:确实,实在是。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在众多美味当中,鱼可以称得上是上等佳品,肉质细腻光滑且对身体也大有好处。神州大地广袤无垠,江河湖海横亘万里,鲜肥味美的鱼更是数不胜数。都说黄河的鲂鱼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可是吃鱼时真就非它不可吗?难道就只有这黄河鲂鱼才称得上是人间美味吗?天下的姑娘千千万,谁说只有齐国的姜姑娘是最好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堂堂七尺男儿娶妻难道仅仅局限于着眼前的齐国姜氏吗?
。在《诗经》中,美通常指的是美人、丈夫或妻子,也可以是美丽、美好的意思。
月出皎兮[1],佼人僚兮[2]。舒窈纠兮[3],劳心悄兮[4]!月出皓兮[5],佼人[插图]兮[6]。舒忧受兮,劳心慅兮[7]!月出照兮[8],佼人燎兮[9]。舒夭绍兮,劳心惨兮[10]
悄:忧愁状
盘桓
清代张潮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又说:“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朝食”的意思是吃早饭,古人常以比喻男女情欲之事
彼泽之陂[1],有蒲与荷[2]。有美一人,伤如之何[3]?寤寐无为,涕泗滂沱[4]。
陂(bēi):堤岸
伤:因思念而忧伤。[4]涕泗:眼泪和鼻涕。
桧风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一句不是对国君服饰单纯的描绘或赞美,而是流露出作为臣子的担心与忧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内心深处深深的痛楚,不能对君主言说
朱熹《诗集传》有论:“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
得出“人不如草木”结论的诗人,想必人生中遭遇了诸多不幸,才会羡慕起摇曳的植物来
发:犹“发发”,风吹声。
偈(jié):疾驰。
顾瞻:回头看
曹风
,古人常用蜉蝣来叹息人生易逝、生命短暂。
生如朝露,命如蜉蝣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即所谓的君子良人始终如一地仪容端庄,这包括人格的独立,也包括对仪表的要求
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准备过冬了。
。后代的人经常会将媒人称为“伐柯”,而将为人做媒之事称作“作伐”
:留帽,即下层官员或者平民百姓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对客人诚恳的挽留。《九罭》为后人提供了先民优秀的待人礼节,此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证。这种风气,到后代演变成“留靴”: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
无使我心悲兮
小雅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谂(shěn):想念。
。[插图]又称夫不,《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疏云:“祝鸠,夫不,孝,故为司徒。”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夫不乃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
宁适不来:难道有事不能来
]牡:雄畜。诗中特指公羊。
诸舅:异姓亲友
。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就像今人余冠英说的那样:“背井离乡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压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对邦族的怀念。”无奈之下人们只能“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正月:正阳之月,夏历四月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一句,用鱼在浅池必然会遭殃,来比喻乱世中人躲不过亡国之祸。
蜾蠃(guǒ luǒ):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对祖先的探究和埋怨,深切地反映出诗人怨愤之极,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偿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偿不呼父母也。”只有在最穷途末路的境遇中,人才会有如此的呼告。
鼓钟将将[1],淮水汤汤[2
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汤(shāng)汤:大水涌流貌
商颂
常:通“尚”,尊崇
不僭(jiàn)不滥:毛传:“赏不僭、刑不滥也。”
。翼翼、赫赫、濯濯三个叠词的使用将商都的盛况形容得有声有色。
“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这既是对武丁的称颂,也是祈福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