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思维

“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一生”,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践行道理。二是世界上有太多自相矛盾的道理,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听闻“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人主张“ 小心驶得万年船”,而有人则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格言是智慧的结晶,它们都没有错——看似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是适用边界的不同。而缺乏对知识的适用边界的掌握,智慧就有着沦为愚蠢的危险。“手上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锤子乱锤,至少我们的脑瓜不行。
什么是适用边界
概念、原理、方法和能力都有其适用边界。适用边界,形象来说,就是给事物画一个圈,它仅仅适用于圈内。世界上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存在一个万能的解法可以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试图寻求找到这样一种万能解法,但最后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任何概念、原理和方法都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场景,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和生效。
概念边界
界定一个概念的边界,就是不仅知道“是什么”和“什么是”,也要知道“不是什么”和“什么不是”。“是什么”就是指概念的内涵,“什么是”就是指概念的外延。例如什么是人?这个概念有很多种定义。生物学上把人定义为“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这是“人”这个概念的内涵。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小孩,你、我、他这些活生生的人,都包含在概念的外延之内。对于一些相对具体的简单的概念,了解内涵和外延足以帮助我们认识它。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通过和其他概念作比较的方式来澄清它,来确定它的边界。相似的概念和相反的概念都可以用来确定边界。例如我们想探寻“成长”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成长和成熟之间有什么区别?成长和退化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成长是一种改变,和其他的改变之间有哪些差异,有哪些共性?我们通过不断地追问这些问题,一个模糊的概念会逐渐清晰起来,而清晰的概念会加深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原理边界
原理也就是指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作出的假设和构建出的理论。对于原理,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要知道它的前提条件。例如牛顿的运动三定律的适用边界是宏观低速物体,勾股定理的适用边界是直角三角形。当我们对原理的限制条件作出拓展时,往往整个理论体系也会得到拓展,例如欧式几何通过改变第五公设则得到了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勾股定理推广则是余弦定理。一个原理的边界越宽广,它的力量就越强大,也就越接近真理的本质。
方法边界
方法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来于经验的探索和总结,另一种则是依据原理作出的指导。如果是经验的总结,那就要归纳成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情景,可以通过实验法(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确定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如果是由原理推导得出的,就要了解原理本身的适用边界。当我们掌握了原理和原理的边界,也就掌握了方法的边界。我们要追问自己,这些方法适用于哪些特定的对象?适用的特定时间?适用的特定地点?适用的特定发展阶段?以定目标为例,我们可能有大目标,有小目标,有稳定的目标,到底哪一个目标才是合适的呢?根据我们每个人所处阶段的不同,定目标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当我们还不够自信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定“完成几件简单的小事”这样容易达成的小目标来培养自信;当我们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心时,我们应该定一个踮起脚努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来提升我们的能力;当我们能力已经进入瓶颈期时,我们应该定一个高目标来刺激自己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的超越。不讲适用边界的方法论,都是在耍流氓。
能力边界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边界是什么,那么说明你还没有完全掌握这种能力。重要的投资一定要在能力边界内做,这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对于人生中的重大决策,我们要确保它是在我们的能力圈之内的,因为这样的决策对我们的人生影响重大,高风险高回报。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我们应该主动寻求挑战,这是因为挑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边界。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不断走出舒适区,拓宽能力边界。
应用
请大家做一些思考和比较:
“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者的适用边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二者的适用边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适用边界
本质
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需要对世间万事万物边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性善恶的适用边界、规则规矩的适用边界、价值判断的适用边界、规律运转的适用边界等等。了解边界可以让我们看清事物,超越边界可以让我们获得进步和提升,退守边界可以让我们获得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