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郦波解读三五七言(秋风词)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三五七言(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清,秋月明,这是两句三言,这是起兴,所以后人也因此命题叫它秋风词。就像诗经里“蒹葭苍苍”以蒹葭为题,“关关雎鸠”以关雎为题,“青青子衿”则已子衿为题一样。既然以秋风秋月起兴,点明了时令,点明了时节氛围。
所以第二联叫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你看那风中的落叶啊,时聚时散,而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清冷的明月惊起,这还是在渲染氛围。这种抒情诗,以秋景渲染氛围并无难处,难就难在,景色描写的铺垫之后,诗人突然荡开一笔,直指本心,落笔即成千古名句。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就是李太白,这就是千古奇才的青莲居士,随意荡开一笔便直指本心。夜夜相思,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但这个秋天,这个夜晚,相思的人啊,梦难成。一句此时此夜难为情,简直明白如画,浅如口语,却又轻易的触动有过相思经历的心灵。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就很像宋词中的上下片的过片句,所谓过片就是要承上启下,即承接上片结尾的意思,又直接转入下片的意境。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语句啊!诗的上半段虽然说到了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虽然语句清新,别出机杼,但所说的相思之意还只是常套而已。但一句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一句对于曾经经历过相思之苦的人来讲,简直就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简直就没有比它更直接,更犀利的了,这就是李白,这就是太白。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所以这一句直白的宣言与感慨,一下子就超过了前一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描述,反到成了这首诗的代言。既然说相思苦,那又苦到怎样呢?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漫长的相思自不待言,自然会在人生中积淀下永远的回忆,但即使短暂的相思也无止境啊。这便是“相思一念起,思便无涯已”。这就是对一入相思门,永知相思苦的最好解释。所以诗人模仿小儿女态,在最后对入骨的相思埋怨起来。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对比一下,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还只是在追问那个相思的人,而李白的“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那已不是在埋怨那个相思的人,而是在埋怨相思本身了。早知道一旦相思会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不要相识不要相思,这种极具生活情态的埋怨,反过来又反证了“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的深刻啊。所以这一句居中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在前后三五七言的堆积与烘托之下,遂成古来最浅白如画的千古名言。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除了天分与天赋之外,李白能写出三五七言诗,秋风词这样的名作,能写出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样的警句,最关键的原因,还因为他一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青莲居士本身也是一个多情,痴情,深情的人啊!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情之为物,直教生死相许。
牡丹亭记·汤显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所以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大概可以算是千古深情痴情之最好宣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