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打卡#【 2020-8-02 周日】
1、《剑桥中国明史》上卷,第六章: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1465-1505年),第2节: 成化和弘治时期文官政府中的问题。 明朝的大部分时期,控制政府决策权的主要斗争是在皇帝的两套顾问班子之间进行的。 一套班子来自士大夫集团。他们的组织基础是翰林院及它对内阁职务任命的垄断。这个集团容易产生派系活动和正当的政策分歧,但是在大部分士大夫心目中,这类分歧不过是伦理和思想价值观念总的一致下的一个枝节部分。 与之竞争的一个集团是皇帝的私人的官僚机器宦官连同他们管理皇宫的以司礼监为首的24个宦官机构。 自从朱元璋1380年取消宰相的职务以后,这两个集团都没有行使咨询职能的明确的宪制基础。 它们都属于内廷,都是皇帝亲密的私人随从,它们的权力都来自它们与皇帝的关系。 成化和弘治两朝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这是以前的宋、元两朝无法相比的。 虽然官员喜欢引用汉、唐宦官滥用权力的例子,但是明代把庞大的宦官行政编制正规化的情况,甚至在以前宦官肆虐的朝代也确实是没有的。 永乐皇帝大大的扩大了使用宦官的范围,他是在开国皇帝原来实行的基础上实行,而且在求助宦官侍从去处理大量要求皇帝注意的文件中,他是屈从于他无法控制的现实。 这个现实是,开国皇帝取消宰相的事实留下了一个严重受损伤的政府结构。 对皇帝来说,宦官侍从是一个针对外廷领导遭到破坏的临时性的反应,在以前的朝代中,这种领导给统治者提供了可靠的行政协助。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明代开国皇帝最严重的判断错误。 它影响行政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它造成了内阁和主要的宦官之间棘手的关系,因为两者都被要求去填补这个空缺。 最后,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很大因素。朱元璋疑心偏执的不信任任何人,制定了完全靠自己那点脑部认知的想象力的奇葩,完全不了解,作为一个国家首领,需要的更多的是赋能和平衡的能力。 皇帝、官僚系统和人民是三位一体,任何一角偏了,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农业社会,这种政治上的巨大缺陷会要经历好几百年才显现,但是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几年或几十年,政治缺陷就会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了。 2、《联邦论》第29-31篇 这三篇依旧全部出自汉密尔顿之手。接下来汉密尔顿连续写了7篇文章论述联邦政府为什么需要有征税权利。 读《汉密尔顿传》知道,其实汉密尔顿对联邦宪法并不是完全同意,但是他坚决支持他认为并不完美的宪法。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将妥协了的方案落地,联邦政府就不具备存在的可能性了。 如果单单只看《联邦论》,会误认为汉密尔顿无限支持宪法,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很理性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这样对整体局面利大于弊。 对于一个政治家、战略家而言,这种理性是多么稀缺的品质呀! 书摘: 🔺钱,是政治实体当之无愧的生命线。作为生命线,钱给政府注入生机、活力,使政府有能力履行各项基本职能。 因此,只要社会资源许可,完备的权力,需要源源不断的、足够的钱注入;钱,可视为每个政治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代战争体制,最富的国家,就是最具借贷能力的国家。 🔺有人一心想象:在美国的现实中,看到诗歌世界或童话世界中的太平盛世,对这些人来说,任何思考,是隔靴搔痒; 但是,也有人相信:我们多半会经历曾经落到其他国家头上的那种艰难困苦和天灾人祸,上述思考,值得他们认真关注。 这样的人,眼中看到的,是国家的真情实景,心怀忧虑,祈求命运,不要让野心家和复仇者,轻而易举地把困苦灾难,强加给这个国家。 🔺所有出于篡权危险的考虑,都应该指向政府的组成和结构,而不是政府权力的性质和范围。 3、《汉密尔顿传》 第13章:普布利乌斯。 这一章应该算是全书最重点。讲述《联邦论》的缘起、经过和结果。 第一次读的时候,完全当成故事在看,高潮迭起,很是激动。第二次再读,因为配合了《联邦论》一起理解,深度完全不同了。 等读完《联邦论》这本书之后,这一章节还需要再次重复阅读。整一章都是《联邦论》最精彩的注解。 书摘 🔺麦迪逊最著名的文章也即《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的出发点是:人们拥有不同的天赋导致了财产和阶级冲突和利益的不同划分。 “在一个庞大的、由不同层级组成的国家里,”麦迪逊争论道:“这些互相冲突的利益会互相压制,阻止权力的滥用。” “野心必须要用野心来对抗。”他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写道。 🔺汉密尔顿并不认为富人就是圣人。 他说,他们同穷人一样背负罪恶,只不过“相对于穷人而言,他们的罪恶更有利于国家繁荣。并且,他们的道德沦丧程度更低。” 作为债权人,若新政府能持久,他们将获得更多好处,他们的权力将受到民意的制约,“在事物的一般进程中,大众的观点甚至是偏见将会引导统治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