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级阿嬷”智慧之法,治愈你的不开心
相对于儿童时期纯粹的简单快乐,在成年之后却越来越少,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不轻易表露情绪,却满腹心事无处诉说的大人,白天扮演好社会所赋予你的角色,波澜不惊地处理手上的事情,只有在四下寂静无人或者深夜时刻才会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情绪。
成年人的烦恼那么多,刚毕业出社会的人,在考虑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在城市站稳脚跟,中年人为生计、职业困境、家庭关系、孩子教育问题发愁,老年人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忧心……这些烦恼忧愁背后,似乎间接地指向根源性的问题——“穷”。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为物质发愁烦恼,似乎有了钱之后,年轻人可以很好地立足社会,中年人也不必承受过重的经济压力,一切困境似乎迎刃而解,老年人不必担忧没有经济来源生了重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紧张、焦虑、恐慌、不满足所有负面情绪都是我们不开心的理由。在你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不妨读读由日本喜剧泰斗、作家岛田洋七写的《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希望你能从这位乐观、风趣、幽默的“超级阿嬷”身上汲取一些生活智慧,从而对生活中的忧愁烦恼有不同思考和应对之策。

01超级阿嬷的生存智慧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战后经济重建时期,家住在广岛的德永昭广的父亲因回乡探亲却死于核辐射,母亲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年幼的昭广,迫于无奈将他送到佐贺乡下的外婆家寄养,外婆的生活哲学智慧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感染着小昭广,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阿嬷的一生足以概括一位普通女性命运的史诗,中年丧夫,生养了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还是一位智障患者,仅靠她在佐贺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干的清洁工工作作为经济来源供养一家,像这种情况放在现代社会,估计这位女性会被生活重压得想要带着孩子寻求短见,然而这个故事背景还放在战争与战争后的赤贫时期,她所承受的艰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苦难没有压垮坚强乐观的阿嬷,阿嬷反而像苦难上开出一朵最灿烂、耀眼的花朵,她用她的言行、生存智慧感染着身边的人,总是给人温暖、积极向上和希望的力量。

赤贫的阿嬷家经常会到一种穷得揭不开锅的地步,但聪明乐观的阿嬷总会像魔法师一样,让苦难的生活变得快乐有趣。比如说门前的那条小河被阿嬷称为“超级市场”,阿嬷用木枝拦在水面上,因为上游有一个市场,经常会漂流下来尾部开叉的萝卜、畸形的黄瓜等卖相不好看的蔬菜,这些被拦截下来的瓜果蔬菜就成为了她们家的下饭菜,经常也会碰到什么也没有的时候,阿嬷不是失落失望,而是幽默地说上一句“可能今天市场休息了吧!”阿嬷还有一个奇怪的走路习惯,她总是在腰间系一个另一端挂着磁铁的绳索,按照她的说法:“光是走路什么也不做,多可惜,绑着磁铁走,你看,可以赚到一点外快呢。”磁铁可以吸附地上的铁钉和废铁,可以拿去回收站卖掉换取些许生活费。
对比起阿嬷她们那个年代的贫穷,或许现代社会的“经济不景气”,个人的物质匮乏,确实是算不上什么大的烦恼,也许并不值得为之忧愁感伤。从阿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苦难磨炼出的生命韧性以及留给后代受益无穷的处世生存智慧。
02真正的体贴与关切
给人真正的温暖关怀应当是“润物细无声”式的。阿嬷常说:“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
阿嬷的艰辛生活,周围的邻居也是看在眼里的,为了不给其增添心理负担,邻居们经常找出诸如“买的太多了”“放着会烂”“拜托你们帮忙吃吧”等理由来照顾阿嬷一家,阿嬷通常也不会特意致谢,她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上给别人以回报。

还有卖豆腐的大叔为了照顾阿嬷家买便宜的破碎豆腐,有时候会刻意将完整的一块豆腐戳破,再便宜卖给昭广。在学校的每年运动会,老师都假装肚子痛吃不了自己的盒饭,要求和昭广交换,从而让昭广吃到一顿较为丰富的营养大餐。淳朴善良村民邻居、买豆腐大叔、学校老师都是那个真正给予困难者关切体贴的人,以一种让人察觉不到、顾全受予者尊严和体面的方式。
其中有一处情节,提到昭广当上了棒球队长后毕业之际,邀请一些好友一起参加毕业旅行,其中一位名叫久保的朋友,因为母亲生病,家里经济窘迫,不太愿意参加,昭广以为是缺钱的缘故,于是组织其他朋友一起打工凑钱给久保,在凑够钱之后交给他,本来昭广和其他朋友以为久保会感动得喜极而泣,没想到得到的只是冰冷的一句“不要”的回应,最终还是在半强迫的情况下,久保收下钱。然而,在实行毕业旅行计划时,久保还是没有来,于是众人开始误会久保,甚至痛骂他只想要钱,辜负了大家的一片心意。在最后众人的当面对峙中,昭广才知道原来久保把钱拿去为学弟买了新的棒球器材,得知这一情况后,昭广懊悔不已,他才意识到阿嬷所说的“真正的体贴是让人觉察不到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众人一起毕业旅行的愿望,忽视了久保本来就不想去旅行的初衷,把自己认为的关心强行施与对方。
03人生就是总和力
超级阿嬷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的教育方式,以开放、鼓励的方式教育昭广。昭广是一个体育成绩突出,其他方面成绩平平,甚至于差的学生,拿到不太好看的成绩单,他深感歉意地对阿嬷说:“对不起,都是一分或两分。”没想到阿嬷却说:“不要紧,一分两分加起来就是五分啦!”“人生就是总和力。”这些话语的真正内涵,当时年幼的昭广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在后来他作出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有人用头脑,也有人用劳力,社会就是靠总和力才成为社会的。”他说:“如果理解这点,因为书读不好而自卑的小孩就会减少,如果读书不是自己的专长,就该考虑选择其他的路。”

反观国内当下的教育体制,虽然强调教育改革,推行综合素质教育,但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那守旧的一套,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依照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前进,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分数,终日埋首于书山题海或忙于参加课外补习,最后以结业考试的分数成绩,无情地淘汰一批不太会学习的人。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似乎与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也不相符,我认为应当学习阿嬷这种开放鼓励式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强迫每位学生都做到成绩拔尖,向高分、满分冲刺,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其挖掘发现自己的特质专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读罢此书后,似乎有一种人生的开阔感,让人不再拘泥于当下烦恼忧愁的困境,而是用一种新的认知去看待自己所面对的难题。岛田洋七笔下阿嬷所传达的哲学智慧远非止于以上谈到的,如果我们能从中汲取一二,想必将会是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