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一 文学的本质性
1 优秀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规律是不受作者个人意志所转移的
2 讨论原因本身并不重要 要注意了解 讨论的是讨论者观点背后的文化背景
3 反思性思考可以带来两层爽点
第一层 随着审美体验带来的快感
第二层 分析审美体验带来的快感
4 文学理论能提供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角度看到的新视角
5 反本质主义是相对的 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的 而使得每个解读不同的原因 从本质主义的理解来说 那就是本质
6 文学性是使得一个文学成为文学的特性 这由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
7 文学作品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精神性的观念存在 也就是说 它们不是几张纸 而是一堆观念
8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1 审美 文化
真:文学作品允许虚构性的存在
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生活中普适的道德观经常有冲突 而同时具备很强的共情能力 使得人体会感受到”本能需求“
美:这里要区分美学和审美 因为一个是学科(探讨元问题) 而另一个只是一种活动(直观感受)
距离产生美只要是与实用性之间的距离 这里引出康德的概念 美的本源是无功利性的
康德的观点有两个 ,<1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无目的就是无功利性 但合目的性的概念更为辩证 意思是追求美也是有目的性的 也就是精神的享受 他认为这比功利性的追求更为”高级“ 也就是精神性的合目的性
<2 美无概念但又具备普遍性 美无法被彻底定义 但人提出美这一概念时是追求普遍性的认同的
而黑格尔在著名著作《美学》中也提出两个概念
<1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本质力量就是人在文学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映射 欣赏和创作文学的过程中也在欣赏映射,这也能体现文学的主观性
<2美是人理念的感性呈现 这里的理念相当于柏拉图洞喻中的理念 是一个模子 具有高度完美性 而文学对理念进行临摹 将其进行感性的呈现
第二维度 语言符号
语言的基本特征 一个符号系统
A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能指 :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所指对象
而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 所以具有任意性
语言:词汇 语法系统(高度抽象性)
言语:日常生活中个体使用的语言
组合:横向句段的关系
聚合:纵向在语法架构中对词汇的联想
B 罗兰巴特(《神话学》)
罗兰巴特在简单的能指所指这一基础的”一级符号系统“的基础上联系了文化典故因素,定义了”二级符号系统”,举例而言,rose是能指,玫瑰花是其含义即所指,这个关系被罗兰巴特看成“一级符号系统”,并当作一整个能指,所指包含的含义是爱情。
C 所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是很有趣的
值得注意的 是中国语言和言语不具备音韵对应性(无法拼读)这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继续说语言符号层面
语言是交际工具
而话语是语言的社会存在形式
他们的转换和运用会主要受到以下5点的影响
1 说话人 2 听话人 3 文本 4 沟通 5 语境
(福柯话语理论)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
1 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 这最先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会使得文本的阅读增加感受时间和感受难度
2 文学语言具有非 指涉性(伊格尔顿) 也就是说多义性
3 文学语言具有陈述性 和虚拟性
4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信息传递 文学语言则主要用于情感表现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1 首先 文学受到了语言的限制
这是由于语言具有 公共性和工具性
而思想具有个人性和私人性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对不同语言的文化比较)
2 超越语言的方案
主要提到2个
第一个是自动化写作 由布勒东提出 这个方案受到很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这也是后来意识流文学的缘起
第二个是中国古代的意生言外,象外之象
主要是一种“留白”思维 话里有话 可供联想
文学性的第三个维度 情感和形象
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表达情感,而抒情方式借助形象
物像转换为意象的依靠情感 而意象转换为意境也依靠情感
形象主要指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 具有高度概括性 和代表性 它会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感受能力
文学性的第四个维度 想象和虚构
文学的本质是虚构的
这里可以聊个题外话
有关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提出了要经历极端性的体验 演员才能共情进行完美的演出
和与观众的高度互动性
2 布莱希特持反对意见 他认为需要保留表演感
-
lin lc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14: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