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FIRST影展 Day3⃣️
《艺术死了》★ ★ ★ ★ ★
利用伪纪录片风格的手法,通过虚构一个不存在的艺术家“刘刚”的死亡事件,以虚构的情境去捕捉现实环境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真实态度。这样一个融合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的社会实验,从戏内与戏外,辛辣讽刺当代艺术的一切。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聚焦艺术家死亡之后的一切,无论是圈外人制作恶搞表情包、拍摄短视频、模仿诡异死亡姿势,还是圈内投机者趁机举报展览、突然开始研究其作品以消费死者,刘刚事件迅速发酵衍生的产物无一不呈现出众生的丑态。与此同时,收藏家、拍卖行、艺术馆、艺术评论家等组成的艺术生态链,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开始有序地运作。除此之外,对于艺术的讽刺是最大的亮点。而艺术品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其高低,取决于整个生态链。艺术家死前籍籍无名,而一场死亡却将其推上艺术巅峰,难道真的是被忽视的大艺术家吗?刘刚留下的一切,都变成了艺术,连普通人都可以夸夸其谈,盛赞其乃是当代独一无二的艺术,探讨其背后的深意,难道他们真的读懂了一切而不是凭空生有过度解读?如今已不再是事实被叙述的年代,而是叙述构造事实的年代,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不断模糊。真即假,假也即真。导演通过虚构一个“真实的谎言”,通过给予观众交互式的观感,呈现艺术圈的乱象并深刻讨论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清明》★ ★
导演通过完整记录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自家祖坟因故被“连根拔起”,最终完成安葬的过程,展示了当代农村社会保存的迁坟习俗。全片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记录迁坟的过程,并且几乎采用黑白影像,极少的时候会闪现几帧彩色画面。如果说黑白影像是为了契合庄重肃穆感,那诡异闪现的彩色画面大可不必,况且里面出现的东西没有特别之处,加入彩色元素反而有一种不协调感。同时,缓慢的节奏和极少的台词,使得观影感不佳。不过,它的配乐不错,虽然略显刻意。
《世界的形状》★ ☆
二十四个固定机位长镜头,展示世界上不同之地的形状,同时呈现时间流动性的美感。不时出现的男声旁白,无病呻吟,刻意又做作,无趣又催眠。不过,构图讲究且影像细腻,风格突出。它不像电影,更像是实验性的艺术影像,相较于电影院,或许艺术馆才是它的归属之地。
《告别十二岁》★ ★ ★ ★
一群维吾尔族的孩子们,用一个夹杂泪水与汗水的足球赛季,告别十二岁的自己。本片选择石河子小学足球队中的前锋、后卫与守门员三个男孩作为主要拍摄对象,他们热爱且擅长足球,却也喜欢调皮捣蛋不做作业。为此,导演选择深入拍摄,试图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以探索其原因。父母的情感状态、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的不确定,这些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上,影响着他们敏感的内心,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和观念。但是,足球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足球,他们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学会收敛锐气不断成长,迈上不一样的道路。
《哈日夫》★ ★ ★ ☆
这是一个关于草原老牧民和名为“哈日夫”的黑马的故事。老牧民与哈日夫之间深厚的情感确实令人动容,但是,用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展现哈日夫回家之路的磨难和艰辛,以及为了煽情而煽情,根本没必要,反而会让人出现倦意。除此之外,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过度投射在哈日夫身上,给予符号以私人的情感,过于刻意。不过,本片在探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游牧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的当下,如何处理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如何平衡现代与传统生活,我们是否可以抹去生命中的草原基因;二是如何正视人与动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否需要对万物生灵秉持敬畏之心。
《光之子》★ ★ ★ ☆
光之子,是藏区的孩子们,他们离自然之光最近,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温度。本片的主角,“孤儿”梅朵,因为父母离异而不得不进入福利院生活和学习。童年的创伤将她变得敏感,复杂的情绪无处宣泄,她渴望找到并得到父母的爱,得到一束属于自己的光。本片以她独自寻找父亲为主线,展现时代的变迁中,一个藏区小女孩坚强成长的故事。而关于为何会形成“梅朵”们这群孩子,导演试图找到一个答案。当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时,青藏高原也不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游牧文化价值观。与以往不同,离婚不再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削弱因离婚所产生的道德压力。因此,藏区攀升的离婚率导致连锁性社会问题,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缺乏温情之光的“梅朵们”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