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36):千古一帝(5)
公元959年6月16日,就在赵匡胤被晋升为禁军殿前都点检的第四天,他的那位大恩人,伟大而又神武的周世宗柴荣在其38岁这年终究还是因病医治无效而驾崩于万岁殿。
消息传出,开封城哭声一片,作为深受其皇恩的赵匡胤想必更是泪如雨下。可是,与柴荣的突然驾崩所带来的悲痛相比,这个国家失去了顶梁柱和主心骨才更是让人感到惊恐和迷茫的事。
前面已经说过,柴荣之前替整个帝国扛下了所有的重担,现在他走了,留下的是一个还不满7岁的皇长子,难道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来将这个帝国扛在肩头吗?看看现在的大周帝国:皇帝新丧,幼子继位,各处边关悍将林立,京城里各路军界大佬互相用鼻孔看对方,三位宰相行辅政职权,北汉蠢蠢欲动欲报夺国之仇,辽国更是虎视眈眈欲南下报复丢失三关之仇,南边的南唐也是表面继续顺从实则图谋对大周行不轨之事。稍有闪失,周朝必将为四周的敌人以及内部的虎狼之臣瓜分殆尽。
柴荣走得太突然了,就连他的那些做梦都想着让他赶快去死的敌人都猝不及防,以至于他们一时间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想有所动作却也不敢轻举妄动,柴荣驾崩以后其余威尚在,另外就是周朝战力强悍的禁军仍是铁板一块,他们就算想有不轨的举动也得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
柴荣死后,按照他临终前的旨意,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柴荣给他配备的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范质、王溥和魏仁浦,清一色的文臣。就在这种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各种势力暗中角力的态势中,公元960年的春节到了,赵匡胤也从自己管辖的归德府回到了开封过节。
大年初一,当开封城的居民还没完全从睡梦中醒来时,一份紧急军报被传送进了皇城——辽国人纠集北汉人大举入侵了!在观望了半年之后,这帮人终于是坐不住了!
朝廷的各位王公大臣——准确说是那几位辅政大臣在一番商议之后直接把赵匡胤给推了出来:“赵将军,你是禁军的最高长官,又是深受先帝恩宠之人,现在敌人趁着先帝新丧之时想要趁火打劫,我们决定就由你带兵去打败他们。军情紧急,你赶快就带兵出发吧!”
赵匡胤当然只能答应,这件事无论是为了报答柴荣对他的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国家或是为了他的那个小家,他都责无旁贷。这话绝不是我在给赵匡胤唱高调,赵匡胤绝对是最不想看到开封城再次被辽国人蹂躏的那些人之一。
回到殿前司官衙后,赵匡胤开始点兵派将。后世的一些人把他这次的军事人员调派解读为包藏祸心之举,说他有意把自己的好兄弟也是他的副手——禁军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派出去打前站,替他在前面顶住辽国人,然后又把一直以来都跟他不怎么对脾气的韩通手底下的侍卫司人马调出开封,最后又把他的结义兄弟、同时也是掌管京城戌卫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留在了开封。在这些人的眼里,赵匡胤这样的安排完全就是为此后的兵变做准备。
这件事以及这样的安排我不想在这里为赵匡胤做任何的辩解和所谓的洗白,毕竟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毕竟事后诸葛亮可以把什么事都说得有模有样分析得头头是道。
父子牵驴赶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件事不管你怎么做,但最后总会有人找到喷你的理由。那怎么办?总不能因为害怕被喷而什么也不做吧?要知道尸位素餐也是要被喷的。一个想做事的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如果他总是想要去讨好所有的人,那么到最后他指定是什么事也做不成、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有句话说得真的是太好不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赵匡胤分兵派将结束后,京城里的各营禁军开始着手准备出征或留守的事宜。看见如此景象,开封城的居民开始慌了,辽国人又要来了,在李从珂和石重贵时期那些辽国人都在开封干了什么他们可是还记得很清楚,乃至于郭威当年进入开封城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他们也是没有忘记。如今的局面和当年是多么相似,新帝年弱,强敌入侵,京城里面更是舆情汹汹——这个时候百姓中再次疯传“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说是赵匡胤要趁机举兵作乱,于是乎好多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往外逃难。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他们,就连赵匡胤自己都害怕起来了。这种事要是被皇帝或是三位宰相大人或是被韩通知道了,你信不信他们马上就会带人来把赵匡胤扔进大牢先关起来再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辽国人和北汉人打进来之前先把赵匡胤这个内贼给办了,这种事绝对有必要,至少一个智力健全的皇帝在得知这件事之后肯定会考虑一下是否要这样做。当然,这样做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在这个军情万分紧急的关头,赵匡胤现在其实就是京城里最有权势的人。禁军里的许多中下层将领都是他一手调教和提拔的,而他又是禁军的最高长官,如果说有人这时候想要凭借市井流言就把他给杀了,那么这个人所要承担和面临的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可是,这些并不代表赵匡胤就绝对的安全,谁敢保证没有意外?谁敢保证他的政敌这时候不会选择当一回冒险家突然跑出来把他给一刀砍了?
好在一切都是虚惊一场,正月初三这一天,赵匡胤终于是带着大军出了开封城。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再怎么去细说了。基本上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从历史书上知道了这天晚上在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但在这里我还是有些话想说。
可以说,赵匡胤这一生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他的恩人柴荣。在柴荣当皇帝以前赵匡胤视他为兄长和长官,而在柴荣当皇帝以后他更是成为了让赵匡胤仰慕和崇敬的帝王,而且柴荣对他不止有知遇之恩,更有提携扶植之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恩重如山。可是,在柴荣突然身亡以后,这个国家的局势瞬间就乱了。他是周朝唯一的顶梁柱,他这一垮让整个国家都随之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之中,他们头顶上的天空也变得阴暗晦涩起来。这个时候,这个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接过柴荣掉在地上的接力棒——稳定这个国家,完成统一大业,然后让这个国家变得繁荣富强,让人民从此安居乐业,让这个国家重现汉唐盛世。那么,这个人该是谁呢?是柴荣年仅7岁的儿子吗?是李重进吗?是边关重镇上的某些拥兵自重就知道杀人抢劫而且看谁谁都不服气的武夫吗?
必须得说的是,柴荣心中的那些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赵匡胤的心里其实也有,从他小时候亲眼目睹洛阳和开封城惨遭异族和乱兵蹂躏的惨景之后他就有了这个愿望,但在当时那就是他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一个看似永不可能实现的梦。然而,命运让赵匡胤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让他的那个梦想也就此变得几乎是触手可及。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柴荣驾崩以后,赵匡胤身边的那些人应该是跟他提到过代周立国之事,但是赵匡胤过不了自己心理这一关,他不想愧对柴荣的地下英灵,他想做周王朝的忠实臣子,毕竟世上有谁愿意背负一个“欺负孤儿寡妇篡夺国家”的历史骂名?在战场之外,赵匡胤从来就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他的心里有太多的道德束缚,尽管他没有读多少书,可他知道寡廉鲜耻,知道忠义名节,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如若不然,他根本不用等到这时候,他早在周世宗驾崩不久之后就可以趁乱取周自立,就像石敬瑭和刘知远甚至是郭威所做的那样。
如果赵匡胤在事后说他是被迫当的皇帝肯定会被很多人鄙视,会被人说他是敢做不敢当,可我倒是愿意相信他是被迫的(至少不是处心积虑)。有证据表明赵匡胤在兵变当晚之前就知道他手底下的人在打他的主意,他当然是拒绝,可他低估了那群人内心的那份迫切想要爆发的野心和欲望。换个角度来说,他们这些人也是普通的凡人,他们现在比以往更需要一个像柴荣那样的皇帝。平心而论,如果换了是我们身处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值此国家内忧外患之时,作为行进在出征路上很快就要去为这个国家卖命的我们难道不希望有一个强力的、被我们所尊崇和信服的人来领导我们甚至是成为一国之主来带领我们去打败外敌的入寇吗?
在当时,如果要弄一个民主选举或民意测评,在7岁的柴宗训以及33岁的赵匡胤之间,你会选谁来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说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当时的民心是怎样我不好说,但时的军心完全是向着赵匡胤的。这些人当初被选入禁军以及后来接受训练再到奔赴战场,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受柴荣委派几乎全程伴随在他们的身边。这里有一个很相似的对比,黄埔军校大家都知道,而在这所学校创立之时其校长的大名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可这个人就是凭借自己的这帮学生兵成就了一番王霸之业。虽然这个人的成就和赵匡胤没法比,但在有一点上他们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同在乱世之中建立并掌握了一支当时战力最强的军队且这些人对其是忠心耿耿。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两人在某些方面还真的很像,他们都曾有一个光辉神圣的领导但这个领导却又突然间驾崩了,然后他们就接过了那位领导留给他们的接力棒开始走上了前台。不同的是,赵匡胤有一个如狼似虎的弟弟并且他最后被自己的这个弟弟给搞得灰头土脸甚至还死得不明不白……
又扯远了,其实就是想说一点:军队以及军心所向让赵匡胤成为了陈桥驿事件的主角。尽管赵匡胤明确表示过自己绝不做背叛柴荣的事,可他还是没有想到手底下的这帮人竟然如此的大胆和疯狂。赵匡胤当年作为郭威的亲兵曾亲眼见到一群大兵跑进郭威的房间,然后把一面黄色的军旗缠在郭威的身上强迫他当皇帝,相信当时的赵匡胤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种事有一天竟然会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
-
奎奎爱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4 07: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