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读记 NO.3
这周带孩子来河南进行了一次古都之旅。和之前一样,在旅途中大量阅读,步履不停。困在家里大半年,恢复这种感觉实在太爽。
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这周终于看完了。主要是电子书的排版让我这种对排版有强迫症的人不能忍。恨不得自己上手给它重新编辑一下。这本书是《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系列中的一本。 看这本书的过程,还听了三联中读推出的两个课,一个是葛剑雄先生的《不一样的中国史》,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切入去讲中国历史。还有韩昇教授的《地图上的古中国》,也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解读《史记》。真的非常有意思。
从三皇五帝,到宋元明清。作者分章介绍了几乎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民族迁徙,并简要分析原因。总结来说,一个族群如果发生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环境的变化,包括天灾人祸,原有的居住环境已经无法保证这个族群的所有人或是部分人的生活。二是政治军事的原因,包括迁都,政治性移民,征战戍守、躲避战争等。作者提出了“中国最早的地理区划是与江河的治理相伴而生的”。对于“在中国古代的认知历史上,究竟是地域区分在前,还是民族的分辨在前”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刘向、班固等汉代学者早已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即地域的区分远早于族类、族群及民族等区别之前”(“古有分土,亡分民”)。这个视角倒是我之前没有考虑过的。
因为近期主要研究蒙古,所以把关于蒙古的那章做了个思维导图,打算之后与《史集》和其他书对照一下。

这次旅途的第一站是开封。开封作为古都,存在感真的太低了。去之前,草草翻了一遍《东京梦华录》,又听了一遍三联中读的小课《宋朝美学十讲》,顺带翻了一下《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另外找到了一本陈平原、王德威、关爱和的《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豆瓣好像没有这本书)。
这就是一个成于水,败于水的中州古都啊。去了开封博物馆,才彻底明白了城摞城,城套城,路摞路,门摞门到底是怎样的奇迹。《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分析开封城下城的形成原因,认为一是水患,包括战争中人为决水灌城,以及自然灾害黄河决口 ;二是各朝“夷门自古帝王州”的思想理念。古代开封地理位置优越,“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探河溯之咽喉,通江湖之漕运”。
开封的夜市可能是最能让人想起宋朝风流的市井形象吧,但却远没有《东京梦华录》记录的“州桥夜市”那般引人垂涎了。按图索骥,也没找到几样。每家摊位卖得都差不多,全都打出老字号,也分不清真假了。去了当地的几家名店,但感觉也是游客专供吧。可惜可惜。
本书介绍了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十七件镇院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父乙角、匍雁铜禾、七璜联珠组玉佩、青玉人首蛇(龙)身饰、莲鹤方壶、夔凤纹鉴、云纹铜禁、青铜神兽、铸镶红铜龙纹方豆、四神云气壁画、汉七层彩绘连阁陶楼、汉袁安碑、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包括十七件藏品的介绍,考古发现的过程,以及一些未解之谜。
这次去看到了五件:贾湖骨笛、杜岭方鼎、青铜神兽、汉七层彩绘连阁陶楼、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因为带孩子去,所以提前看这本书做了些功课(9.9元可以从公众号买特展导览小程序,但完全不适合小朋友,特别是学龄前的小朋友),不过还是被这些宝贝的实物震憾到了,特别是贾湖骨笛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骨笛比我想象中要精致得多。很难相信是9000年前的原始人制作出来的。均匀的七孔更是想不出来是用什么工具打出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则是让我对宋瓷刮目相看(以前不怎么能欣赏瓷器),图片和实物差距不是一般二般的大。特别是那种温润的又青又蓝的颜色,让人移不开目光。找了几本宋瓷的书,打算再多了解一些。


孩子倒是被杜岭方鼎迷住了,还给我讲大禹治水分九州的故事(她居然把九州的名字都记得住,我这记性,看来真是老龄人无疑了)。趁机给她讲“定鼎”是什么意思。她还喜欢青铜神兽,她说吐舌头的龙萌萌哒,让我很怀疑萌萌哒这个词是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她还特别喜欢一套特别生动的杂剧人物雕砖,还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俨然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哈哈哈~


旅途中比较喜欢看安妮宝贝的书打发时间。其实很不理解许多对安妮宝贝(庆山)的苛刻和毒舌。在我看来,她是一个一直在成长的作者,不同阶段的文字都带有鲜明的个人思考,见闻与生活体验。特别是《莲花》,因为有她徒步去墨脱的现实基础,所以虽然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描述行走的细节非常打动人心。所以每次旅程中经常会翻一翻。《夏摩山谷》掺杂了她太多对于藏传佛教的意象的解读,还是用她喜欢或擅长的以人物为线索的分-总故事叙述模式。人物总是彼此相连。《夏摩山谷》里的故事性恐怕已经降到最低了,每个人物不过是阐释意象和理念的一个工具。对藏传佛教没什么理解,所以对这一部分实在无法评论。但至少她维持了文字的清淡与简洁,读来也没有什么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