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团宠与满分作文
1、报北大考古系的女生受到了考古前辈们的支持和鼓励的新闻,已经持续发酵几天了。
羡慕这些业界鼓励的同时,其实也希望媒体和前辈们,可以为她留点余地。希望大家能为喜爱的东西勇敢,但也轻装上阵,尽量走得更远,不要让今天的勇敢成了明天的包袱。
愿享受过程,让结果水到渠成。
2、我也看了那篇被称为“不说人话”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觉得它拿高分可以,但给满分就是离谱了。高分可以代表着一种胜利,但满分则变成了一种提倡的标准。
反思一下,我上高中时也有这种用大词,拿“主义”的倾向,当时看了不少杂书评论,说话自然也是怎么拗口怎么来,那时的密友经常说,听我说话费劲,拽文儿。有一阵子热衷于辞藻堆砌,语文老师毫不客气給打了基本分。我拿着作文找老师询问,老师说,你把句子里的定语都去掉。
我也走过很多取胜讨巧的方法,比如引用生僻典故,生僻名言,哲社理论,甚至自己造个人“施沃硕德”(是我说的),然后把自己编的看起来很有哲理的句子变成,XX曾说过…
后来,在这所文科见长的高中里,我的作文还上过几次范文,获得全年级翻阅查看的荣誉。有一阵子,但凡是作文课,总能讲解我的文章。新取的标题,文章的内容,甚至会引起小小的轰动。
但我知道那些拿的出手的习作里,每一个句子都是自然流淌一气呵成的;当绞尽脑汁一字一句地运用那些并不属于我的词汇、理论,说出自以为很厉害的话时,其实已经破坏了文章的气数。
而且毕业多年以后,再回想那时老师展出的范文,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有参考价值和模仿意义。老师欣赏有趣的才华,赞扬独特的思想,却没能踩着高考得分的点,引导大多数没有修炼手册的同学稳稳地拿到基本分。
后来上大学以后,写社会学论文,文学批评论文,还是自己去啃理论,看文献,再尽可能把自己的语言往学术性上靠。这会儿,不明不白的文字反而成了填充字数的傀儡,我把那些理论改写了一遍又一遍,加例子,加解释,再按照论文格式密密麻麻地排好,等着老师給批一个90分。咳,我写理论论文的课真的都拿了90…分。甚至在国外读书时交的assignment,用理论性的语言写那样的话也是能拿高分的。我还记得我那张handout忘记写名字,教授举着说,这张满分作业竟然匿名,作者不要那么谦虚嘛?我忘不掉我的震惊,因为我充其量就是写得认真了一些而已,依旧是生搬硬套理论的,也许是歪打正着罢了。
一二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干,其实却有联系。一这件事,是冲击到人们衡量行业的标准:这一次,舆论一面倒地支持“热爱”,将那些批评的言论压制住了。看似“忠于所爱”终于在“物质至上”面前扳回了一局,但实际上却被“贩卖梦想”的言论绑架了。我不是说人文社科就是醉梦一场,殊不知当其他人在盲目效仿这位女生去读“我以为我喜欢的专业”,却没有看到自己的资源情况时,(或者说,看到生活博主晒出精致的生活,而自己照着照片里的样子一点点凑齐),甜蜜的毒药最害人。
二这件事,是向社会、教育系统发出了一个信号,强化了一个标准:这种出奇可以拿满分。我始终认为,出奇是一种策略,但过于锋利的剑只适合握在真正的剑客手里。毫无疑问这位考生是有本事握的住这把利剑;可普通的中学生呢?六个字:没有参考价值。
同样是“标准”,无论是冲击标准和强化标准,其本质上都不见得是正向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