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满分认可,但不鼓励!
这样的文章和词藻的运用在中文系课堂上没见过,学生写的文章里也没见过。有次现代文学课上回答问题,有个同学用词很少见,老师就问她:“怎么想到的?”看,就一个词语就足以让敏感的老师惊讶,而这种词语是偶尔从脑子里蹦出来的! 所以,这种词语的堆砌、生僻字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练是需要长期慢慢积累的。依照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学业压力来讲,我觉得这个孩子的阅读应该是有人引导和帮助的。 至于说,评卷老师的满分是不是会对未来的考生形成有一种鼓舞作用,我觉得蛮难的。首先,这个孩子的阅读和背诵是有人引导和帮助的,那么阅读的方法和书籍的选择也会有人引导,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一般的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其次,虽然满分作文是这个考生本身应得到的,但是,大家会有自己的选择,不是谁都会喜欢“舞文弄墨”的,有的人就不偏偏喜欢文绉绉的。虽然我是中文系的,但是我也不喜欢云里雾里的感觉,弄得人晕晕的。恰当妥帖的形容和修饰反而让我多读几遍,并且忍不住感叹:妙极了。但是这篇文章我不想再读第三遍。 再来说说里面的名人典故运用。像是尼采啊这种大家都知道名字,可是就是看不懂的大家,我一般是没学过就不触碰,也不要乱用,不然用错了卖弄文藻之嫌愈发明显。我们中文系课堂上公认的难学的两门专业课就是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这里就说说外国文学课,一节课就只能讲一点点,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懂,慢慢思考,才能靠近核心和重点。以至于我们后来好多都没学。什么是荒诞啊,黑色幽默啊,后现代啊,都没学,解释不清楚。所以啊,把海德格尔、尼采搬过来,我头就大了。(捎带说一下,我们外国文学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讲,就学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计》) 最后说一下,网友们争论的这个问题:文与道的关系:文以载道、文道并重、先道后文。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一直争论不休,在宋代的时候,争论很多。其实这个也有些规律可循,都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一种状态。现在这个文章引来的热议也说明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