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那么苦,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刷抖音,刷到一句话:“等我把生我的和我生的,都安顿好了,我就去流浪,走哪算哪,死哪算哪,人间是个好地方,但下辈子,不来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5.8万人关注——“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是啊,人间那么苦,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前年的时候参加一个“婴儿观察”的学习,十几个心理咨询师,同样也都是妈妈的我们通过视频看到了在面对妈妈马上要去医院待产的状态下,一个只有一岁半(17个月)的小女孩离开父母在看护中心度过的10个日夜的整体过程。看到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是那么地无能为力,没有办法,不得不去面对痛苦。
三口之家中的小女孩是个快乐的小精灵,在草地上撒欢的奔跑,在水池边自由的玩耍,在妈妈的怀抱里快乐的撒娇。到被父母送到已经认识的看护中心的看护者那里,被看护照顾发生的变化。过程中,那些也算见过风浪的咨询师妈妈们很多开始抹眼泪。

快乐的小精灵进入看护中心的第一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一贯微笑的大眼睛充满着茫然,面对陌生的看护充满了夸张的讨好的微笑;见不到父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她开始吮吸手指。第二天,女孩的爸爸过来看她,她躲避爸爸的目光,不看他,但是还跟他待着,有些许的希望。第三天,第四天偶尔爸爸会来呆一下,见不到妈妈,找不到家……她开始大哭,不再笑,爸爸来的时候开始用双手打爸爸,开始不断的捣乱,不断的捣乱,看着妈妈的照片失神,痛苦,哭泣的泪眼,甚至开始趴在椅子上就那样呆着,悲伤痛苦的呆着,不再玩游戏,不再微笑,长时间的只是吮吸自己的手指。没有了活力。
那样痛苦的大哭,让人看着格外的心疼,中间有分享的妈妈们说看到第四天,看到孩子哭泣的脸,就失神,看不下去了。同时有两个做幼儿教育的老师在分享中叙说:其实虽然各位妈妈们看着这个孩子心疼,不愿意面对,不愿意去看,但我们从老师的角度上看到的是类似一个小孩子入园的过程,她开始适应新环境,也意味着她的成长。

老师最后总结道:原来有一些教育家、父母推崇苦难教育,其实人生本来就已经有太多苦难了。就如本片中看到的,其实家长已经很努力了,两个月之前,已经在安排女孩和看护者认识并建立感情,也在第十天的时候被妈妈带回了原来的家。但即便这样,那种分离,还是让那个已经被照顾的很好的孩子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
大家可能看到的不一样,其实这两个层面,成长和悲伤(深深的难过)都是有的,即便是那是一种成长,但中间那深深的悲伤,那种痛哭,那么深刻、扎人。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核心是什么?底下有一个点赞上万的回答:苦难。
这部片子最打动人的,就在于它用无比温和的语言告诉每个人:
生活,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的旅程。
男主角小林大悟被乐团辞退,阴差阳错当上了入殓师。因为这份不体面的工作,朋友开始疏远他,妻子也愤然回了娘家。
老社长因为小林大悟的原因迟到了五分钟,被丧者家属劈头盖脸地冷嘲热讽,即便这样,他依旧陪上笑脸

经营澡堂的老奶奶辛劳了一辈子,子女始终没有理解她死守着这个破澡堂的原因。
电影最富有寓意的一个画面是:小林大悟站在桥上看到河里的鱼逆流而上,中间有些鱼因为体力不支累死在中途被河水冲走,但其余的鱼仍旧前赴后继。

小林感慨地说:真可悲啊,反正这么辛苦,最后不还不是会死掉?
烧锅炉的老大爷经过,对小林大悟说:“这就是他们的宿命,中途就算再辛苦,也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啊。”
很喜欢余华的小说《活着》,余华在序当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也道出了活着 的意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生本没有那么多精彩纷呈的意义,活着,就意味着和苦难并行,走走停停,挣不脱,甩不掉,要学会苦中作乐,甘苦如意。
生活,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的旅程。活着就是要面对苦难,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那些苦难,懂并理解。突然想起最近看的丁墨的最新小说《待我有罪时》的一个句子:人生这条迷茫而甜蜜,痛苦而永远怀着希望的路上,谁不是个委屈的孩子?
愿我们这些委屈的孩子有人看到并且懂得。我们要看到。正如咨询一样,要让来访者体验性的修通,看到并且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