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 BC4世纪末亚里士多德时期-AD400年左右中世纪初期。(亚里士多德于BC322年去世)
欧洲哲学基础:自然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大帝(The Great Alexander)马其顿国王,亚是其小时候私人教师,征服世界各地导致埃及、印度与希腊的文明相结合。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的界限消失,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之前有国教融合到一起。信仰的融合 syncretism/信仰的相互激荡the fusion of creeds
近古时期:宗教质疑、文化解体、悲观主义,但仍致力于解决苏柏亚的问题。急欲寻找人类最佳生死之道以及解决人的伦理及道德。
【犬儒学派】BC400 雅典 安提赛尼斯 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的环境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以及健壮的身体之上。他们相信,人无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以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生活受罪。今义,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斯多葛学派】 AD300 雅典 季诺 (门廊上聚集众多徒弟,斯多葛来源于希腊文 Stoa门廊)。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 ,他们相信宇宙有公理存在,即神明的律法,是建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否认个人与宇宙之别,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图二元论dualism相反。知名人物西塞罗-人本主义。此外,其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和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今义,我们用“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 calm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伊壁鸠鲁学派】BC341-270 雅典 伊壁鸠鲁 住在花园里,花园哲学家,将阿瑞斯普提的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摩克里斯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强调我们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相信在追求较为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劝人离群索居,今义,指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