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的一点思路
复读《实事求是斋经义》,倍爱朱大韶,尤喜此类细节考订一个个题目的条目式的著作,唯见颇有刷印不明叶,顺加调整,以清眉目。(图1-2) 段懋堂《毛诗故训传定本》编读一年有余,并辑录整理了黄丕烈用传录本与刻本所做的校语,复忆初编《诗经小学二种》时,本欲旁征《毛诗校勘记》《说文注》及段氏著作可印证者,以窥段氏之经学思维体系,唯其时学简智漏,不复可做,故当时即谓遗之编订《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之日。今读书稍增旧日,今岁避疫,唯以读书为遣,故重加校理,以黄丕烈校记为基,辑录《定本》中段氏小笺,旁引诸书,以探懋堂所改之源,所想之由。 前作丁晏《佚礼扶微》时,得读《书段氏校订毛诗故训传后》,诚如严元照《书尔雅正义后》一般,毫无虚言,乃学者之《书后》,非一般藏书家《书后》可比。然丁氏每以段氏误者,不及考段氏所想,段氏何以如此,每旁引他书以证己之说确,是“不教而诛”也。(图3-4论昔久也,昔夕之别)。陈鸿森老师则探其所源,如图5,鹤鸣九皋条,段氏云“古书引皆无于字,凡十四见,唐石经于九皋,误”,然乾嘉之际,但举次数而不举篇名者甚罕见,则段氏当沿袭他书,陈氏乃以段氏主要得自《十驾斋养新录》,然则钱书所载十三条(臧庸十一条,瞿中溶一条,钱东塾一条),后瞿中溶又得一条,凡十四条,此段氏所述来源,然后有大昕弟子李赓芸亦有发现,则非段氏所能见,如此溯源方能解构段氏。 又段氏改“猗重较兮”为“倚”,并自注,于《诗经小学》大加阐述,顾千里于《毛诗校勘记》已驳其说,桥本氏《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复加诠释,豁然之,此不赘述。 段氏学识渊博,贯通群经,能以一己之学,消除诸籍之龃龉。清代学人中恐无人能有此魄力。赞誉皆有之,但每与丁氏同,颇不以考段氏所思所想为第一,今复校读《定本》,辑录《定本》之小笺,努力对照,略加排比,撰为《读记》,以冀能亲接古人,直达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