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乎提问:如何看待留守女孩676分报考北大考古系,我的一点生活小故事。】
也说说我自己经历的几件事情。
1.
2017年,我在网上结识一个在美国德州读高中的沈阳姑娘,(脸皮很厚地自夸:我辅导她生物作业到考试满分。)她曾经有一个单纯而强烈的愿望,是申请本科读新闻学专业。虽然这是我自己最初的专业、后来转系了,但是我肯定她的这份挚爱。
后来她的想法渐渐变了。家庭的不如意、美国学费和贷款的高昂、自己学心理学却挑拨她转理科的闺蜜的话术,使得她认定必须申请会计/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将来找一份赚钱的工作。
进入12年级的她,什么AP课程热门就读什么,我至少记得她有选物理/统计/计算机,好像还有政府和经济学。加上她在10年级和11年级选修了化学和环境科学,她唯一没选的理科课程就是AP生物(我辅导她的是普通必修生物,不是AP;我曾问她是否要选,我包她考试5分,她说不)。
后来她问我一道物理题,我坦白地说不会做。她说,怀念当初我吊打美高生物的日子……
我选择了逃避和她的友情。因为我知道自己始终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所以我曾经极力支持她读新闻,也曾经盼望继续辅导她的生物课。但是我也有共情能力,我知道她的现实处境究竟有多艰难,我也知道美国大学的本科学费究竟有多贵,我没有资格要求她和我一样坚持理想。我只能锁起来自己,维护自己的理想,而无法教她融入刻骨艰难的现实,我怕被她的现实同化。
她确实被她的梦校录取了,而且是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我的第一个故事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或许她会从事生物信息学,进行人类疾病相关的研究,抑郁症、遗传病、流行病学(我的第二个本科专业,9字班有一个姓杜的学长,是在她的学校就读公共卫生的博士),这也是一个神奇的轮回。
2.
这个不算小故事,就是我看到一个文采很好的杭州女生转发别人的微博,提问:如果你可以任意挑专业你想挑什么,她的回答: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然而现在在学财务管理。
3.
我在纽约的第一年,给一个父母都在台山老家做医生的初中小男孩做了大半年的一对一补习。这也是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不定的故事。由于在中国读小学的背景,小男孩英语不足而擅长数学,每次考试都是数学最好,但是我能看出来他真的不爱数学(我特地挑春假,给他集中讲特殊高中入学考试的数学题,他都是一脸很困的样子)。相反,大概是受到父母的职业影响,每次我和他讲一些跟医学有关的众所周知的话题,比如中世纪的黑死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班牙流感、维多利亚女王家族的血友病、医学实验的动物伦理(要不要宰白兔)、医生的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姐姐的守护者》妹妹要不要给姐姐捐肾,他简直不要太兴奋而且有天赋。不过他最爱的,是历史。
而现实是,就像沈阳姑娘决定了读应用理科(会计/计算机),纽约的大部分华人小孩(背后的父母)同样对会计金融一类专业情有独钟。如果他按照美国重文轻理的教育观念发展,他应该去特殊高中里的雷曼学院美国研究高中(HSAS-Lehman),AP美国史/世界史读个痛快,而且这所文科高中,今年唯一的AP理科课程,是生物(AP微积分AB这种社科数学——BC相当于工科数学——不被我算在内)。更神奇的是,因为这所高中是挂靠在纽约市立大学雷曼学院下面的,所以可以蹭本科课程,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样样都少不了。但是如果他按照华人社区不成文的规则发展,他就会被期望考史岱文森,或是布鲁克林科技高中,然后读Zicklin School of Business(纽约最靠近华尔街的商学院,我给我妈打电话都是管这所学院直接叫【华尔街商学院】),或是哥大商学院,成为欢乐颂安迪一样的人,虽然安迪的人设实在太假了。
我只是拿他父母的钱辅导他的作业的,所以无法干预他的任何重大抉择。只是台山小男孩和沈阳姑娘,都是这个被北大考古系录取的高分女生的预演。
4.
但是有两点我可以肯定:
——走理想化的道路,未见得不能赢得现实;
——而要达到理想的目标,现实的手段也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