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漫妮你真的不必如此“励志”
追到三十五集以来一直觉得剧中人物个性都很鲜明,剧情起伏节奏相比许多水流量的国产剧也把握得相当到位了(除个人认为林有有到上海后顾佳线稍有拖沓外)。直到今天看王漫妮回上海投奔魏总,忽然觉得哪里怪怪的,没错就是整部剧对王漫妮的塑造和输出方式让人很不舒服。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顾佳能干肯吃苦,骨子里自强,不用扬鞭自奋蹄;钟小芹上海小囡,乖乖女偶尔要点小浪漫;半路杀出的林有有完美诠释PUA式极端抢人,虽然看得观众咬牙切齿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这种狗皮膏药式第三者并不少见,在此为演员小姐姐献花。不难看出以上三个人物性格特点鲜活明了,换种说法就是让观众一眼分出所谓“正反派”,从弹幕到剧评基本呈现出对人物“一边倒”式评价。相比之下王漫妮这个角色就很“丰富”了。注意,这里的“丰富”不是贬义,而是强调她在剧中性格呈现出多样、矛盾的一面。也就是在顾、钟、林那儿,导演把镜头聚焦在最凸显的个性上并放大,在王这儿则远景模式覆盖的多些。人性是立体多面的,因此“丰富”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王漫妮这样性格的人物在剧里乃至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性、真实性。

矛盾主要源自挣扎。比起顾和钟,王代表了一大批漂在一线城市的“小人物”,没有扎稳脚跟的雄厚资产,也没有土著的立足身份,只能日复一日辛劳工作攒明天。就连王自己也承认在这座城市她是没有“后路”的。其实抛开后续剧情,王的人设是很讨喜的,这种一步一脚印的奋斗历程和追求美好的决心符合很多像我这个年龄段人对自己的未来预期,也满足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有人吐槽王一心只想做捞女,我认为在赵静语出现之前并不能这样断言,因为不可否认八年的销售,王是一步步自己做上来的。至于择偶标准,难道把有钱作为条件之一(注意是之一,没说就只要有钱)就要被指责“捞”吗,难不成王要信誓旦旦说偏找没钱的穷鬼?对于喷这一点的人,也许王只是说出了很多女生男生择偶时不敢明着说出来的心声。
赵静语的出现是王漫妮角色线上的一个小高潮,人物的复杂矛盾性也第一次全面地向观众展开。得知自己被三后一方面不想放弃梁正贤这个可以给她物质上极大满足的体面男友,另一方面又不肯屈尊和他人“共享”伴侣。在和赵静语的拉锯战中可以看出王在极力为自己争取“上位”机会,这里可以理解成对钱的贪恋也可以看作是对真爱的追求,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王心里很清楚,梁是能让自己在上海站得更稳的一个强大后盾,所以不想轻易放手。然而最后“脱衣表明立场”和辞职等一系列崩溃操作让人看到王在内心挣扎后还是不想违背自己良心和梁厮混的。不去评论整个过程王初衷的好坏,只能说她的自我挣扎是可以理解的,结合人物处境,内心的矛盾也与一开始的励志人设并没有实质性冲突,最终作出的也是符合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在此之前,王的做法无可厚非。直到二次杀回上海,我觉得王身上的“励志”好像有点变了味儿。
先说自我定位,在老家,王坚定地和小张主任说“我靠自己靠惯了”,可是后面却掏出魏总名片分分钟回上海入职。自己立的 flag是不是倒的有点快······ 虽然人脉与机遇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剧中魏总在约王漫妮时的出场方式是不是混淆了人脉与卖色的区别?难道提出“站着还是躺着赚钱”的同时还要硬凹出“郁郁不得志天降伯乐”的效果,让观众为妮妮欢欣鼓舞吗?

前两年有人吐槽《我的前半生》不如改成“我靠朋友的前半生”,即便如此整部剧还是很正能量,毕竟建立在自身努力基础上所谓人脉与背景是一种锦上添花,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姑且认为编剧或导演也是想传达这一点,但很抱歉他们误解了“人脉”和“机遇”的概念。如果王漫妮内心坚持自我坚守,就不要让其轻浮地笑着接受魏总的条件,观众看着真的很不舒服;如果王自甘堕落,那更不要全程贴着”励志奋斗“的标签误导还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王漫妮可以回到上海,但观众们不想看到以这种方式回去。这不叫励志,这才叫拜金。
看到现在认为没必要过多纠结王漫妮人物本身的对错,讨论里很多骂其又当又立的,其实“又当又立”大多也是归结于角色本身的矛盾性,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起王漫妮,更应注意到的是剧情的又当又立,一部口碑不错的作品该应对社会不合理和阴暗的落后面加以客观的反映、揭露乃至批判,而不是道貌岸然地为其加一个美其名曰的帽子使其合理化,进而引导观众。
不知道后续的情节会如何发展,这也只是一路追到本集自己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