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_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几个月前,当我了解林毅夫老师的个人经历时,钦佩他的勇气和智慧之余,也非常不解他的诸多人生选择。当时读到一些采访中有引用他的话, 印象非常深刻。“一些事情,想明白了,就去做,否则内心无法平静。” “理想主义者,是大家对我的赞许。我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我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我一直在想,这种内心的平静是什么。
今天读Carl Rogers的On Becoming a Person中的一段话,突然找到了类似的表达。“回首往事,我相信最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就是我认识到了必须解决自己内部的这种冲突。当时我感到自己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运作,而‘彼此间永远也不会交汇’。”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Rogers所说的内部的冲突的解决,大概就是林毅夫老师所说的内心的平静吧。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想我对这种内部的冲突是熟悉的,但对这种冲突的解决却并不在行。这种冲突,我理解用Erikson的表达即“身份危机” (identity crisis). 对此Erikson有极富见解的分析,并且认为那些克服了这一身份危机的人,最终获得了新的认同感,从而获得了“再生”。相较于那些“只出生一次”的人,“他们在这个意识形态塑造下的过去或未来与现在科技下的日常工作之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协调的地方”,无须经历痛苦的精神探索的过程,也不必面临做出决定的迫切性。而那些经历“身份危机”的人,在十几二十来岁的时期,“半知半解自己很可能已经过分地献身于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角色”,从而被逼着去选择一个新的信念。Erikson进一步指出天才人物的个人危机,往往契合了一个时代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他们解决个人危机的同时,整个时代的危机也得到了理解与解决。“这样的一个人成为政治或艺术领域的领袖人物,并非是他超越了其所在群体关注的那些问题,而是他象征性地具体化了它们,从而使得那些自愧不如的人们体验到一种代理性的解决方式。” 基于这一观点,Erickson对甘地和路德的人生都提供了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阐释。
这种冲突的解决,有时候是代价巨大的,比如个体的形体消失,或者心灵死亡。毕加索的画作La Vie中,左边的年青人,大概就是在经历这样一个冲突的历程吧。对此一个相对简单的解决方式可能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建议,但在我的个人生活实践中,却常常偏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如何能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仍然在寻找的路上,荣格也给了我很多信念去继续寻找: The privilege of a lifetime is to become who you truly are.
在众多的心理学家中,Rogers于我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位。他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等理念都给了我的生活以现实的帮助。今天读Rogers的个人经历,我想他的确实践了他的很多理念。就以Rogers的一句话勉励自己:“我想一直以来我总有一种感觉,如果有机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那么其他任何事都会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