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鼎铭:妙笔丹青,诉一段遥远的海上丝路情
2012年,全国18位著名美术家被入选“新时代杰出艺术家专题邮票工程”,其作品被录入由中国邮政印制及限量发行的“喜迎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邮票。
其中,谢鼎铭的作品“南海一号”组画成功入选,成为广东省唯二入选的艺术家之一。这份难得的殊荣让谢鼎铭的“南海一号”系列画作更加广为流传,并再次证明了其所拥有的极高艺术价值。

这组历时3年方完成的作品,是谢鼎铭最精纯的艺术心血,也是其艺术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叙述了一段古老而深沉的丝绸岁月,蕴含了谢鼎铭遥远而深刻的南海之情。
这组杰出的画作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生动的故事呢?我们细细道来。

2007年,中国考古界进行了一项重要而伟大的工程——在海底沉默近千年的宋代古船“南海一号”在阳江开始整体打捞。旅居在外的谢鼎铭听闻此事,由此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于是他立刻赶回家乡阳江,并成立“漠阳居”画室,开始了“南海一号”组画的创作。

为了更真切、近距离的感受南海一号、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采与历史积淀,谢鼎铭时常来到阳江海边观察、写生,有时是天色微亮的凌晨,有时是昏黄日沉的傍晚,从日出到日落,一待就是一整天,沉醉痴迷于南海之情的谢鼎铭几近废寝忘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谢鼎铭最终所呈现的作品不流于俗,一经面世便惊艳众人。3年时间,谢鼎铭创作了十数幅“南海一号”系列作品,幅幅精品,幅幅入情。在笔墨技法与画面呈现上,他融入了北方画派的大视野与南方画派的细腻笔墨,在旷达弘远的画面视觉之下又有脉脉温情涌动。

其“南海一号”组画,是分割的,也是整体的。它们由不同的画面组成,但却诉说了同样的故事:黄昏下,翻腾的浪花拍打着海边岩石,水畔暗处的芦草在晚风中轻轻飘摇;海平面上红日悬边,一艘帆船随着水波起伏,乘风破浪,形成一幕亘古苍沉的画面;穿过千重浪,越过万重山,仿佛行驶了千年,这艘孤独其的帆船终于在一个微风和煦的日子重见天日。
通过谢鼎铭的深情笔墨,我们再次感受到这份令人动容的、来自历史的厚重,以及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在创作“南海一号”组画的同时,谢鼎铭还创作了“海上丝绸之路”组画,它们历时5年完成,耗费了谢鼎铭大量心血。2010年,这组画作于阳江闸坡南海1号博物馆首次展出。

2019年,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上榜“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尚古海上丝绸之路艺术院亦在阳江市成立,并举行谢鼎铭作品国际巡展启动仪式。在许多年后,这份厚重而伟大的历史记忆,以艺术的形式,在谢鼎铭的画中,亦将被永远铭记。
“南海一号”组画其他作品欣赏







艺术家简介

谢鼎铭,中国画院副院长,广州诗书画院院长,广州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等艺术家,荣获世界杰出中华文艺大师奖,尚古海上丝绸之路艺术院院长,丝绸之路大量绘画作品的第一位中国创作者。
海上丝绸之路上大型系列绘画的第一位中国创作者,最长个人画卷的画家,海外华人梦想系列绘画的第一位中国画家。从小热爱艺术的他,在岭南画派的关山月、黎雄才等当代名画大师的教导下,一直痴迷于书法和绘画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