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名人录|“海洋之子”点燃新时代的“蓝色希望”
41年前,他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国;
41年后,85岁高龄的他依旧为中国海洋研究操劳着,并在国内外各种场合为中国海洋发声。
在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征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足迹。
时至今日他仍坚持在中国海洋研究的岗位上,并在各种国际场合为 " 中国海洋 " 发声。
他就是“海洋之子”,国家海洋二所名誉所长——苏纪兰院士。

人物简介
苏纪兰,男, 1935年出生,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多年。1979年回国到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里寻根报效祖国
" 我对海洋有乐趣。一个人做事情,没有乐趣是无法做成功的。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爱国主义在指导我。"
20世纪70年代后期,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来了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年轻学者苏纪兰。
1935年出生的他,经历了祖国遭受日寇欺凌的动乱岁月。在被迫辗转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并酝酿着归国事宜。
但由于种种原因,心愿迟迟不能实现,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接见旅美华侨访问时曾宽慰他说:“几次要求回到祖国的就是你吧?祖国欢迎你,但还要请你等一些日子。”

1977年,时机成熟,苏纪兰放弃了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终身任教权举家登上了归国的航班。
时至今日,苏纪兰仍然坚定地认为,如果再让他做一次选择的话,他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他说:"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或事的影响。我的家庭教育,年幼时我的亲戚、老师对我的影响,在美国感受到的社会主义思想,让我始终有一个回到中国的想法。"
打开大海神秘之门
在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两个方面。其中有4项由他总负责,还有2项他是主要参加者。
苏纪兰通过研究,首先提出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概念及其对杭州湾悬浮质输运的重要影响,提高了污染物、浮游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杭州湾内泥沙输运规律的认识。他率先提出潮致底质冲淤的有效模拟方法,并系统揭示了浙闽沿岸上升流与沿岸锋的关系。

苏纪兰这一见解在国际会议上受到重视,同时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锋面的研究成果,为河口整治、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证明一个猜想的瞬间最是难忘
从 1986 年起,苏纪兰开始投身于中日合作项目—— " 黑潮 " 研究。
知识点解读" 黑潮 " 是北太平洋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高温及高盐等特点,源头是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群岛东侧向北转向而成。主流沿中国台湾岛东岸、东海陆架的东侧北流,直达日本南岸,再东向流回太平洋。

中日两国海洋学家就 " 黑潮 " 开始了为期 7 年的联合调查研究,苏纪兰是这一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通过这个合作,一批海洋学家成长了起来。在对 " 黑潮 " 的研究中,苏纪兰等的研究成果论证了黑潮在台湾东北侧涌升东海陆架的季节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台湾暖流的内外侧分支结构及其与黑潮涌升的关联、琉球群岛东侧的琉球海流的结构与变化等,这些看法在后来我国及外国的调查中皆得到证实,由他参与撰写的有关研究论文达 30 多篇。
拳拳之心,桃李天下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受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祖国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中国昌盛富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
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投身中国海洋事业的科学家之一,近40年来,苏纪兰院士一直工作在科研前线,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了诸多研究成果,更为我国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海洋学者。
在教书育人方面,苏纪兰也是硕果累累。1982年至今,他带出了无数硕士生、博士生,为祖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骨干,他常常告诫学生:“我有两个不以为耻,你们的论文、工作许多方面比我好,我不以为耻,学生应当胜过老师;你们的论文作不出,毕不了业,我也不以为耻,成绩不合格就要淘汰!”

写在最后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保护海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如今
这位85岁的物理海洋学家
依旧满腔热情地
为我国海洋事业
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鼓与呼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
苏纪兰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