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的贝里塞赫》(Belisarius Begging for Alms)
《乞讨的贝里塞赫》(法语 :Bélisaire demandant l'aumône)是雅克-路易·大卫所作的大幅( 288 × 312cm)历史题材的布面油画。它描绘了拜占庭将军贝里塞赫,其于公元533-534年间在北非代表查士丁尼一世英勇地战胜了汪达尔人,并且(根据一份可能于中世纪加入其传记的真实性存疑的记载)后来被皇帝弄得失明,沦落到在街边乞讨。大卫从意大利归来后,于1781年的沙龙展示了这幅作品,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题
怜悯的主题在作品中无处不在,集中于被认为是最“基本的”(based,此处指构建画面的基本人物)三位人物:妇女,小孩以及体现了怜悯之形象的老人。这三个人的手水平地传达了包含着需要与爱的虚弱的观念。同时,背景中的士兵,胸往前挺,垂直地抬起他的手来表达其惊愕。象征出来的三个人类年龄阶段给人以青春之荣耀和老年之颓坏的想法。
风格
同样的题材早已被佩龙(Jean-François Pierre Peyron)在其《贝里塞赫接受来自农夫的殷勤》(Belisarius receiving Hospitality from a Peasant)中使用;相比之下,这里只有很少的人物在场,而且场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依赖于故事。大卫展示给我们一位沦落英雄,衰老且失明,带着一个幼童在街边乞讨,而他以前的一个士兵,惊愕地认出了他。
背景是古代: 庄严、朴素、巨大的建筑被置于对严酷情境的描绘之后。这表明艺术家想要在他所处的时代的关心忧虑的背景下将古希腊风格与英雄主题关联起来。本质上,它通过从古代借过来的德性主题——其由“真正的风格”(true style),后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传到艺术中——来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路易十六宫廷的轻浮。然而,在大卫作品的特定构图中,这一画面的本质并置了数个洛可可式的观念,因此其并非完全是一幅新古典主义作品。不过,人们依然可以发现新古典主义的视角,特别是在这幅油画背后的观念中:一个革命的(大卫)给出了关于逆境中的道德英雄主义的沉思。
艺术家在1784年又回到这一主题,画出了一幅略加修改的更小的布面油画,收藏于卢浮宫中。

译自维基百科,原文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lisarius_Begging_for_A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