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像历史书的历史书 ——《唐朝定居指南》读书札记(一)
初读这本书是在去年春节,当时看的是旧版,今天发现网易云阅读又有了新版。本着对该书的深刻印象和对唐朝生活的好奇,再次点开这本书。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上变化不大,只是在标题上增强了趣味性和灵活性,多用了些看上去并不像标题的网言网语,比如“用美味糕点征服他的心吧,穿越女go on!” “用栉篦去除头垢虱蚤,不但环保省水还能够占卜运势呢!”等等,这样子写历史也算是很奇葩了!
从孔子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开始,到司马迁著纪传体《史记》,到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正史记录留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厚重的、渊远的。除了正史记载,还有一些民间记载、稗史野史、人文传记、甚至是口述历史、媒介传承,虽然不能归为信史一类,但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历史、了解古人的视角。比如南朝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记录名仕言行轶事,虽说属于笔记小说体裁,但也构建出一个历史场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沉浸感、代入感和体验感。比如湘西凤凰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其起源传说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战斗被杀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枫液作防染剂”和铜鼓纹样的摹取并传承至今,蜡染这一媒介载体承载的不仅是文化、也是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记录无论类型,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近年颇受瞩目的几部历史类题材作品,常见的如历史学大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还有一部民间说书感极强的作品——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撰史的方法不同,有的是在信史中阐述态度、研究方法,有的是干脆正史野史一起上,看似不挑食,其实藏着心眼儿呢,想象空间和选择权利都留给读者,能否达到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境界,考验的就是读者的认知能力。
《唐朝定居指南》旧版出版于2018年,新版出版于今年4月,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历史作品,所以即使文本采信了不少文献,但依然体现出网络时代的文学特色,诙谐生动,却也不失信实。有些遗憾的是参考现代二手文献较多,借鉴古代历史文献、尤其是源文献较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本来就不可分割。从文学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是要带着历史性去解读文本,消解其历史性是不可能的。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能把一段历史记录得信、达、雅,以叙事呈现观点、反映背景,从而达到不明觉厉之效果,这本身就已经是文学作品了。而对于《唐朝定居指南》而言,虽然其文学性受网言网语影响有所消解、其观点性被生活题材所限趋于弱化,但依然能够看出,作者其实是想为读者提供一种想象空间和选择权利,如果穿越回唐代,我们会怎样生活。这种体现在历史文本中的艺术真实和审美意识,是场景性的,也是生活性的。
那我们现在就来一起展开唐朝生活画卷,看看我们能够拥有怎样的生活。在书里面捞干货,在书外面补知识,发散思维,享受读书过程。
一、饮食
民以食为天,放到唐朝也一样,所以开篇讲的就是吃。
食材。辣椒原产于南美洲,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后,在明朝末期才传入中国,所以管他川娃子还是湘妹子,在中古时期的唐朝都不可能吃上辣椒。而土豆、花生、玉米、红薯、火龙果、草莓、菠萝、西葫芦、番茄、木瓜等等也是都和萌萌哒网红羊驼一样,都是南美洲的产物。那么唐朝有的食物是什么呢?水果类包括樱桃(蘸着酥酪吃)、梨子(蒸梨)、桃子、李子、杏、萘(就是沙果)、葡萄、石榴、甜瓜、枇杷,此外还有北方常见的柿子、栗子、枣、核桃,南方常见的橘、柑、橙、甘蔗(榨汁喝“蔗浆”,真会享受)、梅子。那时候叫干鲜果品,言外之意,除了鲜果,保鲜技术差的唐朝喜欢把果子加工成果脯保存,比如荔枝做成的“龙眼”“荔枝煎”、橙子做成的“橙齑”、梅子做成的“乌梅”“蜜梅”“梅煎”。
点心。现在提到点心,那就是糕点之类的,稻香村、味多美、黑天鹅,马卡龙、舒芙蕾、提拉米苏。但在唐朝,点心的内涵倒是有点类似金鼎轩的小吃。“上烧尾”“金乳酥”“长生粥”“葱醋鸡”“乳酿鱼”“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羊皮花丝”“七返膏”“火焰盏口䭔”“水晶龙凤糕”“暖寒花酿驴蒸”“玉露团”“过门香”“汉宫棋”“缠花云梦肉”“赐绯含香粽子”“凤凰胎”“丁子香淋脍”“五生盘”“通花软牛肠”“吴兴连带鲊”……报了一堆菜名,其实唐朝厨艺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最常用的烹饪技术是蒸,“蒸饼”在唐朝点心里占据重要位置;二是融合性,体现出丝绸之路的饮食文化,比如“婆罗门轻高面”里的蔗糖制法就是印度传来;三是传承性,从唐朝的菜谱里可以看出现代菜系的影子,比如“金栗平䭔”采用的食材居然是鱼子酱,“金银夹花平截”怎么感觉都和现在的蟹黄包有点像,“红羊枝杖”不就是烤全羊么;四是文化性,别具匠心的菜名反映时代文化特色,如“素蒸音声部”为表现“音声人”(乐伎)的集合,用面皮裹上各种蔬果馅,捏成70个女乐人形象,涂上颜色估计就是现在的面人了。
饮酒。这里重点会说到“行酒令”。前不久的热播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幕,晏殊徒步行于雨中,边饮酒边吟唱,一首《浣溪沙》唱得愁人欲醉。其实不只是宋词,好的唐诗也多是吟唱出来的。不只是山川里,文人墨客于酒席间也创造出颇多作品。不只是诗人写诗,“选诗入乐”的风尚也让乐工歌伎将诗作通过歌辞传播开来,促进了唐诗的发展。这样看来,在唐朝,饮酒和作诗之间似乎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于是就有了“酒仙”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后才肯赋《清平调》三首,“醉吟先生”白居易“举酒欲饮无管弦”。比起这些诗林巨擘,唐朝民间也是以诗为风尚,席间的行酒令是要对诗搞创作的,也就是说,不看能不能喝酒,看的是是否有才华。当然,对诗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当时就有《切韵》、随身卷子之类的书,专门教那些中等才华的诗人现场创作。
美女。秀色可餐是形容美女的词汇,可能美和食也确实是脱不了干系。所以在食的部分,作者也讲了讲美女,主要是金发碧眼的胡姬。在楼兰,也就是现在的罗布泊,考古发现了一具已经沉睡了近4000年的女尸,也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从相貌上看来,属于深目高鼻的高加索人种。也就是说,在西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到夏朝时代就有高加索人种的存在。那么在3000年后的唐朝看到白人美女也就不奇怪了。在五胡乱华之后,民族大融合时代开启,民族间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来往日益密切,粟特、龟兹、于阗等地的西域美女也大量来到长安,将西域文化引入中原。乐器方面如四弦琵琶、五弦琵琶、觱篥、羯鼓、箜篌等等都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珍贵的文物如今不仅能在敦煌石窟壁画上看到,远至日本正仓院也收藏有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和“紫檀木画槽四弦琵琶”,见证了那个歌舞升平的时代。舞蹈方面如“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等等,唐朝乐舞集大成者《霓裳羽衣曲》不仅伴奏融合了筝、笙、萧、笛等中原乐器和箜篌、觱篥等西域传入乐器,其原名叫《婆罗门》,也带有西域色彩。
写于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