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札记
本纪部分
1、梁勾结唐廷宰相:前有张濬,后有崔胤。
2、吞噬青徐,重挫魏博,东方既定,乃并力西向。
3、梁太祖朝宰相:张文蔚,薛贻矩、于兢、张策、赵光逢,杜晓。
4、梁末帝起事与谋者:赵岩、杨师厚、袁象先。
5、国家藩镇,多在东方。
6、魏博分而祸事起。
7、梁末帝朝宰相:敬翔、姚洎、赵光逢、郑珏、萧顷。
8、沙陀素强,骁勇善骑射。
9、京师平,李克用功第一,拜河东节度使。
10、上源驿梁晋结仇。
11、晋失燕、赵,河中,乃下意聘梁求和。
12、梁大举击晋,遂围太原,克用惧而欲奔云州、匈奴。
13、李克用与阿保机约为兄弟。
14、梁迁唐都于洛阳。天下之势,归梁者十七八。强如赵、魏、中山,莫不听命。
15、唐庄宗朝宰相:豆卢革、卢程、赵光胤、韦说。
16、唐庄宗朝枢密使:郭崇韬、张居翰。17、赛天神、望祭于西郊者,是后唐尚有北亚遗俗。
18、唐庄宗重射雁。
19、同光四年二月,赵在礼反于贝州。
20、唐明宗有“ 李横冲 ”之号。因其所将骑五百号“横冲都” ,明宗又骁勇故也。
21、梁龙骧军以赤、白马为两阵,旗帜铠仗皆如马色,晋兵望之皆惧。
22、唐明宗与郭崇韬皆劝庄宗入汴。
23、唐明宗朝枢密使:安重诲、孔循、范延光、赵延寿、冯赟。
24、唐明宗朝宰相:郑珏、任圜、冯道、崔协、王建立、赵凤、李愚、刘昫。
25、唐明宗朝三司使:张延朗、孙岳。
26、明宗爱人恤物,有意于治。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
27、唐废帝朝枢密使:韩昭胤、范延光、赵延寿、刘延皓、房暠。
28、唐废帝朝宰相:卢文纪 、姚顗、张延朗、马胤孙。
29、清泰三年三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
30、太原地险而粟多。
31、石敬瑭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32、晋高祖朝宰相:赵莹、桑维翰、冯道、李崧、和凝。
33、晋高祖朝枢密使:李崧、刘处让。
34、出帝与契丹绝盟,北境扰攘,而河东刘知远未尝出兵。
35、契丹必不能有中国。
36、汉高祖朝枢密使:杨邠。
37、汉高祖朝宰相:苏逢吉 、苏禹珪、窦贞固、李涛。
38、汉隐帝朝宰相:杨邠、郭威、
39、汉隐帝朝枢密使:郭威。
40、汉隐帝朝三司使:王章。
41、契丹灭晋,汉未尝有赴难之意。
42、枢密使不可以藩镇兼领。
43、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
44、周太祖朝宰相:范质、李穀、王溥。
45、周太祖朝枢密使:王峻、郑仁诲。
46、周世宗朝宰相:景范、魏仁浦。
17、周世宗朝枢密使:魏仁浦、王朴、吴延祚。
家人传部分
1、梁之无敌于天下,可谓虎狼之强矣。
2、太祖时时暴怒杀戮,张后尝救护,人赖以获全。
3、自康王友孜谋反伏诛,梁末帝始疏斥宗室,宗室皆反仄。
4、梁太祖素刚暴,既病,而喜怒难测。
5、唐太祖性暴,怒多杀人,左右无敢言者,惟曹氏从容谏譬,往往见听。
6、唐庄宗自灭梁,志意骄怠,宦官、伶人乱政,刘后特用事于中。
7、唐明宗病,淑妃王氏与宦者孟汉琼出纳左右,遂专用事,杀安重诲、秦王从荣,皆与焉。
8、 秦王李从荣轻隽而鹰视,颇喜儒,学为歌诗,多招文学之士,赋诗饮酒,故后生浮薄之徒,日进谀佞以骄其心。自将相大臣皆患之,明宗颇知其非而不能裁制。
9、控鹤,亲兵也。
10、唐一号而三姓,周一号而二姓。
11、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12、世宗卞急多暴怒,而后尝追悔,每怒左右。
13、五代惧内皇帝四人:梁太祖、唐太祖、唐废帝、晋高祖。
梁唐晋汉周臣传部分
1、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2、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
3、李愬雪夜下蔡州,朱珍雪夜下义成。
4、朱珍得所募兵万余...梁军威大振,以得珍兵故也。
5、梁兵强于天下,而吴人号为轻弱。
6、梁吴清河之战,梁大败。
7、黄巢降将:葛从周、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
8、太祖尝曰:“敬翔、刘捍、寇彦卿皆天为我生之。”
9、中门之职,参管机要。
10、藩镇诸侯,多梁旧将。
11、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
12、安重诲绝钱镠,致孟知祥、董璋反,及议伐吴,以为罪。
13、神威、龙骧、拱宸等军,皆梁精兵,人马铠甲饰以组绣金银,其光耀日。
14、庄宗勇而好战,尤锐于见敌。
15、庄宗好战而轻敌。
16、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
17、梁兴,始置租庸使,领天下钱谷,废盐铁、户部、度支之官。庄宗灭梁,因而不改。明宗入立,诛租庸使孔谦而废其使职,以大臣一人判户部、度支、盐铁,号曰判三司。
18、“契丹之强,孰与伪梁?”“比梁差劣尔!”
19、五代为国,兴亡以兵。
20、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
21、汉世尤无法度,而不施德政,民莫有所称焉。
22、“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23、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
24、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25、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26、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27、五代宰相虽士人而无学术。郭崇韬、豆卢革、韦说、安重诲、苏逢吉皆此类也。
杂传部分
1、诸镇相弊于战争,而赵独安,乐王氏之无事,都人士女褒衣博带,务夸侈为嬉游。
2、梁太祖往来燕、赵之间,卒有河北者,魏不为之患也。
3、巢败第功,而收城击贼,李克用为第一;勤王倡义,王处存为第一。
4、今天下四分五裂,大者称帝,小者称王。
5、卷三十九:赵、魏、中山、燕。
6、卷四十:凤翔、华洲、夏州、河西。
7、卷四十一:江南岭表之间;江西、荆南。
8、弑昭宗者:氏叔琮,李彦威。
9、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
10、崔胤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
11、“令公不欲帝河北,则佗人有之,我辈狼虎,岂识尊卑!”
12、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
13、效节,魏州军也。魏州自罗绍威诛衙军,杨师厚为节度使,复置银枪效节军。当梁末帝时,师厚几为梁患。师厚卒,以贺德伦代之。末帝患魏军强难制,与赵岩等谋分相、魏为两镇,魏军由此作乱,劫德伦叛梁而降晋,梁遂失河北。庄宗自得魏兵,与梁战河上,数有功,许其军以灭梁而厚赏。及梁亡,魏军虽数赐与,而骄纵无厌,常怀怨望;皇甫晖之乱,劫赵在礼入魏,皆此军也。
14、梁太祖镇宣武,选富家子之材武者置之帐下,号“厅子都”。
15、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櫌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明宗下诏责诮契丹。契丹后数遣使至中国,求归惕隐等,辞甚卑逊,辄斩其使以绝之。于是时,中国之威几于大震,而契丹少衰伏矣,自王晏球始也。按《辽史·太宗纪上》,惕隐即惕隐涅里衮。
16、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
17、夷狄贵沙陀,故常自言沙陀种也。
18、五代时,刺史皆以军功拜,言事者多以为言,以谓方天下多事,民力困敝之时,不宜以刺史任武夫,恃功纵下,为害不细。
19、明宗谓枢密使安重诲曰:“华温琪旧人,宜与一重镇。”重诲意不欲与,对以无员阙。佗日,明宗语又及之,重诲曰:“可代者惟枢密使耳。”明宗曰:“可。”重诲不能答。
20、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
21、方晋兵之降虏也,士卒初不知,及使解甲,哭声震天。
22、燕俗重气义。
23、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尽有河北兵也。
24、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
25、“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26、晋高祖取天下不顺,常以此惭,籓镇多务,过为姑息,而籓镇之臣,或不自安,或心慕高祖所为,谓举可成事,故在位七年,而反者六起。
27、杜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
28、李守贞谓汉室新造,隐帝初立,天下易以图,而门下僧总伦以方术阴干守贞,为言有非常之相,守贞乃决计反。而赵思绾先以京兆反,遣人以赭黄衣遗守贞,守贞大喜,以为天人皆应,乃发兵西据潼关,招诱草寇,所在窃发。汉遣白文珂、常思等出军击之。已而王景崇又以凤翔反,景崇与思绾遣人推守贞为秦王,守贞拜景崇等官爵。又遣人间以蜡丸书遗吴、蜀、契丹,使出兵以牵汉。
29、五代文臣多不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