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九)
9
古人爱水,不是出于美学,而是出于哲学感悟。其中老子尤爱水,《道德经》中用水作喻的语句非常多,但其中褒奖最大的是这个名句:上善若水。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我尤其不喜欢翻译。翻译是对语言的侵略,正如老子所说,战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翻译就是战事,越是久远越是如此。《道德经》语句的翻译,至今在很多层面仍存在争议。比如“上善若水”,此处的“上”似乎没有疑义,然而“善”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道德层面的“善”,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们其实仅需要明白,“上善若水”是指水是最符合道的物体。道不可说,不可见,不可触,但水可以,所以以水喻道,容易让人理解。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就是老子眼中水的形象表现。也就是说,水最接近道的地方,在于它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竞争。这是拟人化的水,拥有意识的水,是老子借水说理。
这里的“不争”不是道德层面的约束,不是利他主义,不是高尚的情操,而是一种天然的属性。它并不会因为“不争”而产生优越感,一旦有了优越感,以为自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远离了道。如此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了某些善事,譬如佛家的“放生”,譬如给某位老人让了座,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做了好事,我们就远离了道。这实在是很高的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个时代越是叫嚷着要讲道德,越说明道德败坏。偏偏人又不想将败坏一面明示于人,于是道德就成了遮羞布。遮羞布尚且还能容忍,怕的是成为杀人的武器。道德的特征是“争”,所以我历来警惕那些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人,老子算是古了,然而他认为还有古代的圣人,然而他也认为他的当下也是人心不古。用道德去指责别人,这本身就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如此我们能否引出“我要做一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断然不能。一旦你以此为目标,言下之意就是你对自己有所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由此延伸出来的行为准则。通常的翻译是“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有问题吗?如果你已经理解了“不争”,就知道这个翻译只是浮于表面,甚至颠倒。不讲究信达雅,把“善”字用“不争”去代替,就会变成:居住不争地的好坏,心不争广博与否,处世不与人争谁更仁慈,说话不与人争谁更守信,为政不争治理效率,做事不争能力高下,行动不争时机先后。唯有如此,才能引出下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虽说“无尤”,然而一旦为了无尤而不争,则失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