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如何解决?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总是逃。 5.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只要满足以上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明明很喜欢一个人,却往往会漠视他,甚至装作讨厌他。明明他约你出去,可是你却犹豫半天最后放弃。明明你是很想谈恋爱的,可是却对走进亲密关系很害怕。面对别人对你的好,你更加不知所措。为什么会有这种越是喜欢越是远离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类似“回避型”人格的反应?要怎么才能改善呢?

一、越是喜欢越是远离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觉得自己不够好,又怕他发现自己的不好——于是你躲藏起来,自以为在保护自己——其实,你这样也让他看不见你的好——他看不见你的好,没喜欢上你——你更加确认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喜欢——下一次遇上喜欢的人,你继续越喜欢越远离——恶性循环
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机制?
1、来源于认知失调。觉得我不够好(不自信)——所以别人不会喜欢我。这里面暗藏的认知是,只有完美的人,别人才会喜欢。事实是这样吗?不是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都是值得被爱的。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失调。也许来自于童年没有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
小孩的依恋模式有几种:
安全依恋型。妈妈要走了,很伤心,但我知道她会回来,所以哭一会就好。妈妈回来了,好开心,要抱抱。 回避型。妈妈走了,好吧,我假装不在意,妈妈回来了,我假装不开心。是,其实小孩内心是在意的,但是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焦虑矛盾型 。妈妈走了,我好焦虑,好害怕,怎么办,我哭啊哭啊,她还会不会再回来啊。 所以存在这种心理的人依恋模式就是回避型。自我保护,假装不在乎,害怕亲密。
3、为什么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
大概因为从小到大的体验告诉你:你并没有被完全的接纳,你并不可爱,真正的你并没有被接纳喜爱,他们随时可能离开你,你干脆不要去在意好了,你干脆离他们远远好了。
三、要怎么改变这种心态
1、正确的认知。有个心理学家曾经说,认知就是治愈了。 2、你可以从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别人对你好的时候,接受,然后找机会回报,请吃个饭,或者送个礼物。走出那最困难的一步,你会发现唯有改变,带来力量。 3、自我提升。要让一个原来对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变认知,觉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好,在这努力的过程中,在慢慢变好的过程中,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变得自信。 4、学会爱人。即使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了,回避型的模式肯定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关系中,你更要学着去怎么爱人,去被爱。而以后有小孩了,让他知道,无论他是怎样的,永远有人爱他,你永远会在他身边。不要让孩子再像你一样体验这种不好的感受。
争渡心理网anotherhel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