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Parents 2020 | 寻觅那个适合她的,树英——徐子涵妈妈(圣母大学)

寻觅那个适合她的,树英
对升学顾问的必要性早有意识和认同,所以在九年级开学没多久我们就签了一家顾问公司。其实在签约之前我们拜访过、听过多个申学顾问的讲座。但是两年多下来,越来越感到这家顾问与学生的互动双方完全处在一种passive状态,机械和程式化的交流,推一下走半步。我们家长的心里是很焦虑的。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孩子与顾问没有一点化学催化剂(或者激情)为申请季做好准备,那么真正进入八月申请季以后,剩下的就是压力和焦虑。这样的预判萦绕着我,这样的状态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作为家长完全理解那段时期的特殊性,这种局面必须要扭转。最终在11年级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做出了换顾问的决定。
“初识”树英和DTR是通过一次线上讲座,时间也是挺早的,但树英没有入我们法眼。长时间观察树英创始人DTR的朋友圈后,我把树英列入了第二次考察的名单。我女儿通过网络与董老师做了第一次“面对面”沟通。11年级圣诞假期期间双方得以见到真人。最终的决定是一个组合,家长筛选,最后尊重孩子的选择。
寥寥数行讲述了我们转换的原因和过程,真实的历程并非如此简单。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要寻找适合孩子的顾问!
讲几个我对树英的感受。
感触最深的一点,树英的定位非常有特色。树英的老师是孩子的mentor 和 peer。作为家长也是关注了不少留学顾问,像树英老板和大姐这样把“爱”成天挂在嘴边的也没谁了!冲这个也是业界一枝独秀!孩子们与树英老师的沟通中双方都会用大量的“哈哈哈哈哈哈…”“宝贝儿”“我爱你,你爱我”“This is fucccccccckkkking awesome!”“你很烦”等感叹词句和亲昵称呼;申请季时为那些文书拖延孩子请入文书ICU群等等……青春期的孩子们接受吗?接受!孩子们喜欢吗?喜欢!孩子们对树英老师有stickiness(黏性)吗?答案也是肯定的!翻阅聊天记录,无论男孩女孩都愿意与DTR,大姐,文书老师Kerri、Jamie老师 ,璐璐老师们表露真实的情绪,欢喜,焦虑,失望,难过等等,展示了孩子们不愿展示给父母亲的一面。正所谓胡萝卜加大棒管得孩子们相当服帖。
树英是一个小社区(community)。友爱互助是这个小社区倡导的价值之一。我女儿几次访校都得到了DTR和树英学长的帮助,解决住宿,指导面试,交流学校“小道消息”。每届树英学员都有写真集,虽然申请季压力重重,但也不忘向小社区向家长展露健康美好的青春时光。高年级学长学姐担当SAT助教;传授文书经验;每年的树英毕业典礼;大姐为2020届树英12位EA早录的树英小朋友每人一贴朋友圈真诚且用心;USC奖学金候选人结果一出,DTR像着魔一样,不知发了多少条朋友圈,绝不吝惜赞美致辞把孩子们夸得跟朵花一样…所有点点滴滴将我女儿吸引粘合在树英这个小社区。
DTR对孩子非常有insight,他了解每个学校的“爱好”,可以准确地指出孩子匹配的学校。是 DTR向我女儿推荐了圣母大学,并建议她去参加圣母夏校。树英老师强烈建议我们在提交申请之后再次访校,并且帮助Helenna安排访校期间住宿,安排与树英的一位圣母在校学姐见面交流。
在整个申请季,最主要和艰巨的工作就是文书。Helenna 是一个相当自律的孩子。她与树英文书老师的互动是相当顺利的。DTR和大姐的反馈说“她非常尽力了,从文章的角度 Kerri和我们都特别满意,也没有什么遗憾”,“…Helenna宝贝整个申请季都没让人操心!非常靠谱!”当时录取结果还没出来,看到老师这样的评语,我们家长非常欣慰。
她和愿意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把心里想的分享给她愿意分享的人。树英就是那个适合她的地方。
我与孩子一起成长
回望留学之路,这几年是Helenna的成长路,也是我们家长的成长路。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自己变得更加包容、接受孩子的“缺点”“不完美”,让Helenna 做自己。
记得为了做好文书阶段的准备,我购买了一个教授文书的网课。我自己非常认真地上了九节文书网课并认真做了笔记,确认老师授课质量不错以后,开始敦促Helenna上这个课。我会亲自做4年课程规划,列出几种选课路径,然后追着要跟Helenna 讨论等等。在以往的三年时间里,这只是两个简单例子。介入、干预和敦促必然会引起反弹,我们母女俩小冲突不断,大冲突难免。
3月春假回来,我们一起来到了树英。原因是我们对Helenna的状态非常担忧。她一直温温吞吞,完全没有进入申请季的状态。那一次子涵终于来了一次小宇宙爆发。我们平时交流常常也是处在对抗之中,因此她的爆发并不十分意外。而意料之外的是父母是北大毕业对Helenna来说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她说她想向前冲,但担心不会成功;她开始说出她的心里话。随着孩子成长,一方面孩子打破与双亲的原始连结,获得自主自由的同时伴随着焦虑。正所谓有免除对应关系的自由,就有孤独叛逆者的焦虑;而只要有缺少自由的依赖,就有执着于共生关系者的焦虑。“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孩子在过程中自由扩大,自我觉察和回应的能力增强,重新与父母建立新的连结关系,同时自我的另一个面相也提升到重要的层面:责任。自由扩大也伴随着焦虑也伴随着承担责任。Helenna不断地通过思考、判断、行动对外显示她是一个独立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觉察自己能力提升,同时伴随她的还有迷茫、疑惑、挫折和更深层次的焦虑。在这次小宇宙爆发中,Helanna把她的担心,她的“有点懒”的原因表达出来了,不是全部也有一部分。她与我们家长分享了她的“脆弱”“I'm not good enough”,实现了一次“疏泄”。
作为家长我们明白自己需要做好准备和接受“割断”原始连结,同时在各种事件中反复“练习”。我开始去尝试接受她的主张,让她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我们在旁边提供分析和建议,做好我们的建议不被采纳的心理准备。针对她的焦虑,鸡汤是没什么用途的。我们就是通过语言,通过行动不停地重复:爸爸妈妈爱你!正如我在回应Helenna朋友圈的一则帖子时写道的:“爸爸妈妈落笔多是回忆和祝福,年轻的你是迷茫和疑问,复杂和不确定在你眼前展开,妈妈和爸爸站在你身边,接受和陪伴,一直陪伴......。”当我们家长从严重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我坚信我们坦然、善解她意、镇定,她也会坦然镇定。这种态度和心态可以从点滴细节“传达”给Helenna,润物细无声。
整个文书准备阶段我们没有催促过一次,仅仅是十天半月问问是否顺利;反复提醒次数最多的是让她去跟推荐信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对学校的选择完全信任她的判断,遵从了她的决定;九、十、十一月我们一次次提高信用卡额度;虽然有安全担忧,但还是支持她自己飞去其它城市访校;
父母都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永远都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人。我认为这是从父母角度出发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能不能成为孩子最值得信赖的人,答案是:不一定。这种信任是需要父母去赢得的!
留学之路掠影
学习和生活,Helenna有自己的主张。她坚持不是只有GPA,她还有朋友。Helenna 特别珍视她的朋友,有一段时期,我甚至觉得她的朋友比父母家人更重要。她的朋友“神圣不可侵犯”,绝对不容任何质疑。一有机会我们就会聊她的朋友,有时单刀直入,有时旁敲侧击,有时巧妙迂回,她的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很多很多。GPA不是全部,想想应该为孩子有这样的认知感到高兴,比我们那个年代一切围着学习和分数强百倍。留学之路也是孩子青春期关键时期,在打破原始连结、获得自主自由与不确定性中摸索前行,她的成长中自我自主的成分更多。
2016年后的美国状况让我们家长平添了不少担忧。这个世界变得不太认识了,我相信这种心态多少会传达到子涵。从那时开始,我写了很多随笔分享给Helenna。对外面世界的变化感到不安和不解,我们认为应该与Helenna一起分享、讨论。不需要粉饰,世界不太平,世界就是这样的。尤其Helenna已经去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她肯定会遇到或感受到变化。世界有时也是无奈的。有一个事情印象很深,有一天她说学校有个低年级同学查出癌症,更不幸的是这个同学的父亲在几年前也得了重症瘫痪在床,保险能够解决医疗费用也快到期了,这位同学马上不能来上课了。虽然她跟这位同学不很熟,但她非常难过…… 我回应她听到这个消息太难过了,我们好像也做不了什么,只能默默地祝福那个同学和家人希望尽量少些痛苦吧。告诉她真相,鼓励她面对,这样她才能慢慢积累经验,才会有勇气去面对。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提要求。父母不在身边,她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已经非常感恩了!
短短千字无法一一详述这几年的生活学习经历。我们有不少遗憾,比如美高的课程规划是有讲究的,需要技巧的。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没有回头药吃。这是我们比较遗憾的部分。我们会把圣诞和元旦当作中国春节,一旦踏上了留学之路,意味着一年中团聚的时光屈指可数。
最后,我想用Helenna爸爸在她18岁生日时写的一段话结束我们的文字:
“子涵,现在刚刚进入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4日,18年前的今天,再过十几个小时你就来到这个世界了,我永远忘不了你妈妈产前所经历的痛苦,也忘不了我紧张地在产房外的等待。感谢上帝,你已经长成了一个18岁的健康的漂亮的女孩!
你小时候的可爱的样子经常浮现在我眼前,但现在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大姑娘了,我的心中充满欣喜也带着一点遗憾。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还是少了点。
这个世界未来会怎样?谁也没有答案。爸爸这里先祝你18岁生日快乐!也祝你健康快乐,祝你成为真正的子涵。
爸爸和妈妈一直爱你,也会继续地爱你,欣赏你的优点,包容你的缺点,因为你是我们的子涵。你18岁生日,我们不能在一起过,挺遗憾的,但世间之事没有完美,这是我们共同选择的结果,希望你生日和朋友们一起过的快乐,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其实,这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每个人的位置、利益不一样,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纷争了。但大家还是需要一起共存,只能学会让步、妥协、求同存异。在成长中慢慢体会吧。
世界是你们的!
生日快乐,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