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了解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双螺旋… | 经典导学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不疾不徐
犹如走路的速度

热点 我们要追
经典更应熟记于心
每周一
田心都会带大家
学习一个新传经典理论
帮助大家打好基础 稳步前进
强大效果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最早见于伊丽莎白·内尔-纽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一理论主要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因而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人们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强势意见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01 | 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起源
/ 研究背景 /
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的背景是1965年的德国大选和舆论调查。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然而六个月后,即在大选前的两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社会民主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这一预测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则失去了5%的选票。最终在此次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获胜。这一年大选所带来的困惑和对它的解释逐渐发展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
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对这次选举进行重新研究,发现当时的意见气候和压力使得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错误地认为自己缺乏支持,不敢公开表达观点,而基督教民主党的支持者则认为周围的人都支持自己,敢于公开自己的意见。因此,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公开表达使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
纽曼进一步提出,社会中大多数人在表达意见时会存在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个体会选择沉默,或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相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为主要意见,因此,在公共场域内,优势意见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逐渐弱小乃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这个过程被纽曼定义为“沉默的螺旋”。
1973年,纽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能产生强大的效果,并初步阐述了沉默的螺旋机制。1980年纽曼的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出版,对沉默的螺旋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概括。
/ 研究假设 /
1973年,纽曼发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认为大众传媒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不同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的报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议题的一致反映能发展出一致性,使大部分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一样。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文章中提出了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验证的主要方式。她认为,对于这一理论的任何检验都必须将以下四个假设单个考虑,然后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大众观念”,分析第五个假定与前四个假定之间的相互关系。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的意见,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02 |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观点
在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建立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个人的意见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达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就会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有关意见时,就会倾向于屈从环境压力,从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其二,意见的表达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其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和影响舆论。大众传媒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哪些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哪些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哪些意见可以公开表达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由此可见,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认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于媒体所营造的“意见环境”,这对重新认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03 | 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舆论观: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认为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04 | 评价
/ 意义 /
A.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B.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是该理论的一个突破;
C.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 局限 /
A.其理论前提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B.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C.“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不同;
D.过多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05 |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并没有消失。但当时也有人认为,网络交往的最大特点是其匿名性。匿名性能达到言说的自由。这使得“沉默的螺旋”存在的根基被动摇。
上述两派不同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不同人对网上“沉默的螺旋”的不同关注角度。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思路,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传播空间及途径的多样性,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研究,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中。
从大众传播这⼀角度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的过程也变得更为复杂。大众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单向影响力由此受到⼀定削弱。随之而来的,是由大众传统媒体主导意见气候形成的能力可能受到削弱。在网络的大众传播空间,相对来说,从众心理产生的机会应当较少。在大众传播空间里,“沉默的螺旋”发生的概率也可能相对较小。但网络中除了大众传播的空间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环境带来的从众心理不仅可能存在,有时还会显得十分明显。
在社区里,常常会有⼀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即优势意见更容易形成,人们对优势意见的屈从也更为明显。
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渠道,从众心理发挥作用的条件与现实空间是相似的,因而出现从众行为的概率与现实空间也是差不多的。
除了群体环境、人际关系压力等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外,网络意见的发布结构,也会对个体产生⼀定的作用。有些信息发布结构容易让人感知到环境的压力,因而也会增加人们屈从于环境压力的可能性。因此,从其他形态的传播的层面,特别是从群体传播的层面看,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不仅可能存在,而且某些时候的力量仍然是强大的。
而网络传播的连通性,却有可能使群体传播等空间中产生的意见走向扩散到其他传播渠道,从而影响到整个网络。因此,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可能是在某些社区中形成的,但最后却扩散到了网络。
06 |“反沉默螺旋”理论
所谓“反沉默螺旋”理论,即指一种与沉默螺旋相反的模式,刘建明教授曾提出舆论背反模式,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王国华在《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中提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 一种模式即指在“反沉默螺旋”模式中,公众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受众会支持少数意见,而这些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友接受后,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相匹敌甚至超过多数意见的情况。两种路径指的是“反沉默螺旋”现象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即理性“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反沉默螺旋 ”产生 的首要条件在于少数派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在进行议题讨论时,他们是具备主观能动性且有主见的社会主体,因而当他们面对意见气候的强大压力时,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媒介议程设置方面,少数派一旦能发现媒介意见的荒谬之处或受众享有足够的知情权,沉默螺旋便会渐次失效。另外,“反沉默螺旋”的出现依赖于少数派的异质意见,在议题讨论阶段,异质意见是舆论反戈的重要前提,只有存在异质意见才有形成对抗性表达的必要条件,进而导致“反沉默螺旋”的产生。
07 |"双螺旋"现象
这一理论假设由四川大学的高宪春教授首次提出。双螺旋的场域分别指的是,传统大众媒介及权威发声渠道、新兴的自媒体及其他表意平台。前者在群众中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也积极融入网络社会,凭借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形成自己的意见优势,弘扬主流价值观,自上而下传播信息,使得受众逐渐认同并接受传统媒体的声音,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后者则是个体凭借新的媒体平台主动参与舆论的形成,积极发表意见,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找到新的渠道,也改变了个体对大众传播的依赖性。这种平台会吸纳更多拥有相同心理倾向的个体,促使他们在意见倾向上抱团前行。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体或者随后形成的群体多从自我诉求出发来考虑问题,感情色彩相对浓厚,往往以批判和反思的形象出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双螺旋”。
两支螺旋有着不同的发声渠道、相异的利益诉求,难免会发生碰撞。传统媒体凭借真切的报道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引导公众从感性层面进入理性思考,继而认同事实,将大众媒体的观点无形中嵌入到新媒体平台的受众群中。同样,新媒体受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言论也会反应平民诉求,引发更大的社会认同效应和聚合效应, 对大众媒体施加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哪一种螺旋,在本质上依旧是“沉默的螺旋”范畴,况且这两个螺旋始终互动影响,总有一方会战胜另一方,两种螺旋的碰撞聚合又会形成单独的“沉默的螺旋”,若此时反对的声音出现,少数意见继而又会上升为优势意见,如此循环往复,“沉默的螺旋”始终呈现未消而长的态势。
考点链接
网络语境下,有人说沉默的螺旋已经被消解,有人说沉默的螺旋加强了,请结合相关知识论述。
2019,四川大学,论述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概要及特点
成都理工大学,2007,简述
试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
成都理工大学,2008,论述
试论在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能否成立?
成都理工大学,2011,论述
沉默的螺旋
成都理工大学,2013、2014,名词解释
清华大学,2018,名词解释
试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要点
成都理工大学,2015,简述
网络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
西南政法大学,2016,论述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设?
清华大学,2017,简答
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
北京邮电大学,2010,论述
参考文献:
[1]大众传播学通论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
[3]传播学教程
[4]网络传播概论
[5]新媒体语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点思考
[6]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基 于 “ 反 沉 默 螺 旋 ”理 论 的 视 角
关于我们
专注于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欢迎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公众号请搜:田心考研
欢迎加入全新Q群交流
2020级:612392835(19年年底参加考试)
2021级:970443302(20年年底参加考试)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