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中国的三次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即有“重生”之名,也含有“新生”之意。词源是来自于意大利文中的“Rinascita”。出自于意大利画家兼建筑师瓦萨里之笔。瓦萨里曾说过,“艺术与人是相似的,艺术的本性如同人体的本性,都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艺术如此,文化亦然如此。文化是一棵树,这棵树可大可小,都是万物之灵孕育出来的奇迹。树枝上结出的果,就是艺术,历史,文学,音乐等。有的树还是很茂盛,结出的果实饱满香甜。有的树已经枯萎,只剩下一根枯树干在告诉着人们以前的辉煌。那枯树干就是残留的建筑遗迹。建筑是石头,石头是永恒的。
在欧洲的最东方,亚洲的最西方,有一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在海峡之角有一座城市,叫作伊斯坦布尔。这是个小亚细亚的奥斯曼人冠名的称呼。很多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个地地道道的穆斯林词汇,可有意思的是这个词的词源却是来源于古希腊。伊斯坦布尔在公元1453年之前还是叫作君士坦丁堡。是伟大的拜占庭帝国的都城,是欧洲最伟大的城市。拜占庭帝国是后人的叫法,就像西汉和东汉。当时的人们并无知晓其中的分别,只晓得自己仍是大汉子民。拜占庭是东罗马帝国的另称。是罗马帝国在戴克里先推行“四头分治”到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开始。史称“第二罗马帝国”。然而历经千年的变化,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萎缩成了一个城邦。在1449年的冬天,君士坦丁十一世登基时,帝国的势力范围只存在于君士坦丁堡这座孤城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可面对强大的奥斯曼大军,纵使君士坦丁十一世有匡扶罗马之志,也显得无力。1453年,君士坦丁堡在历经多年的围困后,终于城破国灭。君士坦丁十一世也为国捐躯。这个事件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开始。
由于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大量的人才落逃去了西方。意大利则是离其最近的落脚点。东罗马的人才回到了故乡,给亚平宁半岛带回了许多的新思想与新文化,并且开始了对于古罗马的模仿。世界上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模仿中进化而来的。婴儿的牙牙学语就是从简单的模仿,进而创造出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性,莫过于但丁的《神曲》,一部让但丁名垂青史的宏篇巨著。但丁借自己之口描述一个关于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的晦涩故事。这个故事拥有着宗教神性的外壳,讲述的却是关于人的内核。《神曲》给整个文艺复兴定下了一个基调。无论是之后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还是拉斐尔都逃脱不出这个定式。直至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才得以突破宗教的束缚,迈向人与命运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文学大师是同年同月同日去世,这一天不得不说是世界文学最黑暗的一天。
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之后的启蒙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东方。
中国是一个老人,历经沧桑巨变,走过春雨秋风,看过了许多事物,也亲生经历了许多。可每次将要寿终正寝之时,总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这个老人拉回人间。并且洗净陈垢,华发重黑,返老还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次文艺复兴,分别是春秋战国、隋唐和新文化运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混乱时代。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中央政权的公信力下降,各路诸侯开始蠢蠢欲动。从春秋时期为了称霸而四处征伐,到战国时期为了统一天下而吞国兼并。战争给世间带来的不仅仅是人间疾苦和礼崩乐坏,还有在苦痛中发芽而出的思想。各家都在求真理,找到正确的价值判断。“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文化上的盛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哲学发展的巅峰。以至于至今我们仍然吃着两千年前的老本,难以在此基础上求问出新的东西。
哲学在中国是个早夭的孩子。可他刚出生时的那一声哭啼却是声若洪钟,仿佛有冲破宇宙之气势。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经》。传说中他活了很久,有说百岁,有说两百岁。人一上年纪,这眼睛就不好使。我一直觉得老子到后期是个眼睛看不清东西,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模样。只有眼睛瞎了,心眼才会打开。看不清人间的东西,才能在黑暗之中思考宇宙之大。身体的折磨,才能体会精神的升华。不管是东西方都是这样。东方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列举的古贤,西方如荷马、贝多芬之流皆是如此。中国思想的最深度是老子所写下的,用玩味的语气说着最具分量的话语。
语气分两种,一种激烈,一种豁达。
激烈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不开口则以,一开口就吓人。仿佛在训诫着世人,怒斥着一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出宇宙观,紧接着是世界观,后是人生观。老子在两句话中道明了他看世间的态度,由大至小,由远至近。而不是如同寻常人般先立人生观,世界观则是雾里看花,宇宙观更是空中楼阁了。
豁达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无形无味,滋润万物生灵却不求功名。老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为而治”是老子最具名气的主张,乃至成为了个人标签。可“无为”并不是消极和悲观。本意出发是一种自然至上。如同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即使没有人为的干预,它依旧能长成参天大树。在治国上,“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都是在此范畴。“无为”用的好便是“有为”,便是共产主义。
老子的继承者是庄子,他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者。我们在此按下不表。
老子曾游历到了鲁国,并在那主持过一场葬礼。在葬礼上遇到了一个身材高大,头顶凹陷的小年轻问礼自己。这个人就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孔仲尼。这就是大名鼎鼎,影响中国至今的大人物。之后孔丘还在二十六岁和五十岁时分别拜访过老子。可他并没有成为老子的学生,而走上了和道家截然相反的一条路。
孔子,鲁国人,做过司寇,开创儒家,周游列国,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尊为六经。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相反,乐观积极,看重伦理。孔子的终极目标是回到尧舜,恢复旧时的礼乐制度。如同欧洲想回到希腊,从黑暗时代回到黄金时代。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体现了《论语》上。这是孔子弟子三千对于老师言行的记录。书中对话精炼,片段简洁,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与思想广度。“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气魄,这份气魄是古代学者中极少有的。让人不觉热血上头。“子路问政”的巧妙对答。“子见南子”的玩味有趣。但也有其特殊的片面性。譬如,儒家的伦理核心是父与子,君与臣。这是违背人性的。儒家对于礼节的繁琐。对于人加以教条式的约束。对于人的划清阶级,小人,女子和君子之别。站在俯视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的论调无法亲近底层,但是得到了后来统治者的爱戴。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忠君对于一个稳定的大统一王朝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乃至于让儒家与封建死死得绑在一起。确实儒家的中庸德治和大一统思想给了中国一道护身符。让中国在多次分裂乃至灭亡后都能起死回生。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生于宋国,农民出身也有说是奴隶出身,从师儒者。可他亦如孔子没有跟从老子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提倡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非乐等,处处与孔子唱反调。一股子叛逆朋克的味道。他钻研科学,是古代少有的科学家。在《墨子》中记载了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等等。他还成立了巨子制度,巨子就是组织的领袖,很像香港的社团的扛把子。手下皆是死士,“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墨家走天下,是行正义,图和平。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侠,真正的为国为民。在《墨子·公输》中记载了一篇侠文。楚国欲兴兵攻宋,墨子得知消息,一面派自己的子弟坚守城池,一面自己星夜兼程十天十夜到达郢,与公输班和楚王对峙并进行了兵棋推演,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逻辑思维和防守策略,终于阻止了一场战争。字里行间,一个风尘仆仆的墨子向我们走来。他离我们的距离很近,同时又很远。
法家。这一家是无法用一个人来概括的。法家的源头来自于夏商。按时间来排应该是“法道儒墨”。可礼仪制度和人治为上的思想将法家压得死死,无法抬头。直至战国末期,法家才得以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李悝著作《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为法家提供经典文本。这是法家的身体。而法家的灵魂则是荀况所供给的。荀况,名卿,出身儒家,是孟子后儒家掌门人。他吸取了商鞅之思,总结了两百多年的儒家思想。作为儒者站在了孟子的对面,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这是思想上极大的进步。之前的学者都将美好的人性作为看待这个世界的出发点,美好的角度来看,什么都是美好的。性善则咸美。可荀子提出人性生来都是恶的,人性本是兽性,只有通过教育,通过法制,才能让人心向善。这就是法家的根本,法制制度的重要性。他在“礼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法”。提出了“王霸之道”,这个法家安身立命的核心思想。“王道”和“霸道”两者对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荀子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法者,霸道也。刑法者,霸行也。”可他们在纷乱的战国所着重的还是在“霸道”上,着重于如何让乱世重归秩序。最终,秦始皇因为“霸道”得了天下也因为“霸道”而失了天下。
春秋战国纷纷乱乱了549年。正因为乱,思想得以碰撞,百家得以争鸣。混乱是上升的阶梯。中国文化登梯而上天抚云,上升到了前所未有,后也无继的高度。“儒墨道法”四家是百家的代表。其他有“兵名杂农阴阳纵横”等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为宗教服务,中国第一次的文艺复兴是为政治服务的。可是道家玄清,老子高深,庄子浪漫。墨子亲平民重科技,儒家在荀子之前过于理想化。这些都无法迎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可为中国留下了丰收的文化遗产。乃至两千多年后,我们还能从其中吸取养分。
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创造了一个伟大且空前繁荣的时代。汉朝是在秦和先秦所打下的基础上建起的高楼。完整的延续了李斯推行的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但是并没有将“霸道”到底,而是兼容了“王道”和其他各家的思想。如汉初的黄老思想,学者不拘泥于一家,能够吸取百家之长,整合百家之思。只到后面刘彻推行的独尊儒术,为中国这个国家定下了一个长久的基调。
两汉四百年。自189年,董卓进京。中国便开始乱了。这一乱又是四百年。直到589年,杨广率隋军灭南陈,统一全国。这混乱的四百年里,中国陷入了一个黑暗时代。伦理丧失,道德崩塌,荒淫无度,屠城如吃饭。可当子夜越深越暗,那一束冲破黑暗的光就会特别耀眼。太阳东升必会红满天。
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就是隋唐。单论唐而不带隋,就好似故事没有开头,花开没有花蕾,一见钟情没有那一见。
隋二世而亡,唐承隋制。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隋和秦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终结了一个漫长且纷乱的时代,都是短命的王朝,都有一个野心抱负极大却又劳民伤财的君主。在隋朝留给唐朝的财富中,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最为重要。为李氏王朝近三百年的江山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唐朝的辉煌是绚烂的,似烟花升空绽放的那一瞬间,美的让人难以相信。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和隋朝的昙花一现后,中国文化被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等到了爆发的那一刻。
唐诗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那时的诗自由,不讲规则,不讲对仗,不讲平仄,不讲韵脚(或许用古语发音是压的)。而从南朝开始有了格律。唐诗则是延续了南朝的格律之风,有了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格律就像是自圈三亩地,在这三亩地中种下了许多美丽高大的植物。可总有一天这植物会饱和,会种满,到那时就会跨出这个圈,这就是唐诗向宋词改变的时候。
大唐的第一个天才是王勃。神童,六岁能文,九岁指出前人注疏之误。十六岁时,已名满天下。可谓是年少有为。王勃的天才在于他一改南朝华丽浮夸的文气,为初唐时期注入一股清新之风。王勃善骈文,一篇《滕王阁序》洋洋洒洒,全篇对仗,名句频出。王勃的才气如同喷薄而出的泉涌压都压不住。人的才气同灵气,是有时间段的,越年轻,灵气越足,才气越纯。越年轻,顾虑就越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词都敢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全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这句诗是脱胎于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正因为年少,王勃敢于化用。正因为天才,王勃之句更为出彩,全文在此达到顶峰。四词化景,动静相宜,至臻至美。
大唐的第二个天才是李白。大名鼎鼎,妇孺皆知。字太白,号青莲,自称“谪仙人”,后人称“诗仙”。此人是大天才,好吹嘘。身世就迷,一说生于碎叶,二说生于巴蜀,三说是陇西李氏之后。可家谱家族无籍追溯。我认为是太白攀龙附凤之说。信奉道教,可极有侠气。善剑术,自称杀过人,还在诗中吹嘘过。虽然李白喜欢吹牛,可世人都不会讨厌,甚至觉得可爱,世人对于天才都是宽容的。太白好酒,酒后出奇思,下笔如有神。诸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磅礴,豪放洒脱,此诗只从天上来。李白的诗最大魅力莫过于其读韵和神韵。只要读他的诗,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随着音节的起伏,能够置身于景于情而畅快淋漓。这就是天才,大天才!
李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顶峰。写尽了盛唐之气,如《蜀道难》的青天一呼,《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使我不得开心颜,《侠客行》中的深藏功与名,都是一派的落落潇洒。他代表了盛唐,也代表了中国文学最好的时代。可当盛唐褪去,李白的历史使命也就此结束。另外一个天才将登上伟大的舞台。
第三个天才就是“诗圣”杜甫。杜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甚至没有之一。杜甫,字子美。少时家富,弱冠四方游历,遇到李白,成为了李白的迷弟。在游泰山时写下千古名作《望岳》。过而立之年后,参加科举不中。写干谒诗投门却无门。直到不惑之年,靠《大礼赋》得玄宗赏识才谋得一官半职。可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十五年的颠沛流离,直至最后在江中一叶孤舟里与世长辞。如果说李白是世界上最明亮的部分,那杜甫就是光明下的那一片阴影。杜甫的天性是悲剧与郁苦的,与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正好契合。让杜甫在历史中写下《三厉》和《三别》终于的绝世名作。中国人喜欢对称美。这个审美观带到了文学上就是格律。杜甫在格律这个三亩地中做到了极致。尤其是《登高》一诗,乃是格律诗中的翘楚。再到晚年《秋兴八首》已进入了如火纯情的境界。杜甫是大器晚成,可这个晚成是后人给他成的。就好像画家般,活着时画作不值钱,死后才值钱。杜甫死后,元稹对其极其推崇。杜诗才得以广泛流传,并得到正面的评价。读杜诗,是读苦难,是读百姓,是读历史。盛唐在杜甫诗中哀伤,由盛转衰,可中国文学却在乱世中延续了伟大。
盛唐后是中唐和晚唐。出现了诸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等。都是大家名家。此时的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格律这个三亩地已经被前人播种的满满当当。后人只得求变。韩柳两人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文,重整文风,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白元则推行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革新求变。也是寻古,主张恢复周代的采诗制,着重现实主义,并将诗词进行口语化和平民化改革。李商隐在情诗上的追求,美轮美奂。温庭筠则是求变到了音乐上,“倚声填词”形成了长短句诗,多是忧愁苦恼,闺房之景,故名为“花间词”。为后来宋词的崛起铺了路。
唐诗是巅峰,盛极必衰。后来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一层一层的下落。《红楼梦》是个回光返照的时刻,可惜没写完。可或许正因为没写完,才让其有了残缺美,就像断臂维纳斯般。
晚清,中国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来中国瓜分,贪得无厌,甲午海战清廷战败后更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国不成国,家不成家。
谭嗣同在1896年《仁学》中提出“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是中国思想崛起的号角声。在科举制扎根千年以来,第一次有人挣脱了桎梏。
戊戌变法失败十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终结,民国成立。可中国的顽疾之深是改朝换代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依旧羸弱,列强依旧霸蛮。甚至还有袁世凯盗国恢复帝制,这种开倒车之举。并且使用“孔教”来禁锢思想,反对知识分子,反对新潮流。这时,中国的第三次文艺复兴开始了,就是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爱国运动,其核心是救国。接连着之后的五四运动。
在此我们主要讲两人。
胡适生于光绪十七年,右派人士,少时接受私塾教育,后考取庚子款去美留学,修农学和哲学。他是真正的学贯中西。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第一人。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皆是开新文化之风。这三部书的质量不能说是上乘之作,但地位和分量够高够足,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之局面,为后之来者提供了导向。胡适在1917年,年仅二十六岁就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枪。提出“文学革命”一词。古人倡导的文学革命,都是寻古。发展到了瓶颈会扎头到古籍,想着法子去回到古时。总觉得以前的东西是好的。可这次的革命,先革文字,去古留白。后革文气,去典留实。再革文神,去华留真。大破大立,不破不立。文学和国家紧紧相连,旧文学需要改变,这个旧国家也需要一个新的方向。
紧接胡适之后,1918年另一位新文化的主将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树人,绍兴周氏,左派人士。少时读私塾,后去日本仙台留学,并弃医从文。留学时期,鲁迅接触了日本文化文学。这对于他之后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诸如鲁迅文中会大量的使用倒装句,还有日本汉字的舶来词。鲁迅文风犀利,如同一把手术刀般划开中国人最难以启齿的病痛。鲁迅以短篇小说和杂文著名。两部小说合集《呐喊》和《彷徨》就像是两副中国人的自画像,将人性的丑恶和贪嗔毫无保留的曝光于普天之下。鲁迅敢于去写恶,恶无分小恶于大恶。杂文方面,是充满包容性和攻击性的。鲁迅的标签是战士,展示是斗争精神最全面的地方,莫过于杂文。在此其中《热风》和《而已集》则是最硬的骨头。
鲁迅和胡适,一左一右,一破一立。两人初识时,相见恨晚,鲁迅赞胡适为文学革新的先锋者。胡适捧鲁迅为警辟之至,大快人心!可两人之后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这也象征着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分歧。既是中国未来所要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1919年的五四运动,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峰。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生根发芽加了一把力。
中国的三次文艺复兴,在混乱中诞生。乱世出英雄,忧患能强国。文运同国运。文化脉系不断,则国不亡。
我在此只谈了文学方面的内容。起因是看到了《木心文学回忆录》里的一句话,“中国有三次文艺复兴,分别是春秋战国、唐和五四运动。”此文是对于这句话的扩充。看十家书,说一家言。我只是把胸中所想附之笔端,观前人的画作,临摹描绘一番罢了。

二零二零年八月八日
-
司徒苤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9 18:07:53
-
豆友rSo_9NyTt0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8 0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