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失格——课本中的《离骚》节选读后感
自己在高考总复习期间写下的随感,从笔迹和用纸上看得出,是在极为激烈的情感冲击下以很快的速度一气呵成,但越写越怀疑。文中由(* *)标注出的是原稿中写下又划去的部分。
《离骚》是屈原在遭受人生挫折之后的心路历程。受人诬陷而遭放逐,内心痛苦、悲伤、怨恨。在短短的篇幅中,骂遍了小人、世俗,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情绪达到极点时,甚至想一死了之——“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样激愤的呐喊只有对世俗已经彻底失望的人才发得出来。屈原是天真而强硬的,看到人间已成了这般模样,愤怒之余他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在这里自比为“前圣”,认为自己有这与“前圣”一样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理,死亡是不与世俗妥协的结果,倒可能给他留下清白的名声。不,屈原只想逃离,不想让自己受到污染而已。(*他希望进入前圣们的*)追随前圣,而不是在世俗的臭水沟里苟且偷生。世俗不让我实现我的追求,我便以死来“回报”世俗!
愤怒过后,屈原表现出了后悔。这一切的遭遇不还是自己最初的选择造成的吗?他乘着想象的马车,去追回自己丧失已久的初心。与政敌的斗争、一次次诤谏使他感到疲惫了、迷惑了,还好那楚地的山水没有亏待他。他在这里肆意驰骋着、满足着,同时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修”。修明自己的品德,修明自己的志向,傲然独立于世。同时,也希望广大人民幸福地活着。大彻大悟后的屈原是满足的、骄傲的。他终于感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是灵魂,是“余心”。在这样激烈的打击下,他的初心也因此愈发坚定了。
这时的屈原,是天真而又激烈的,如同雷电,如同狂风,如同滔滔的汨罗江;但他又是明亮的,他如同雪莱一样,要燃烧、燃烧,如那火红的日头一般,如那骇人的雷电一般。他有着美丽而遥远的梦,而且他能一直坚持着。他会隐隐感觉到那梦是实现不了的。也许是因为自责,他跳进了滔滔江水,也许是为求得解脱,他投入了滚滚汨罗——不论如何,在这几次放逐后的屈原绝不会再因为仕途失意而耍性子跳江了。(*在这痛苦的反思背后*)在这热烈的自我燃烧中,一定有(*让这位硬汉*)着更高、更远、更深的东西在,那是关于人生、人间、宇宙的思考。浪漫的屈原并非不能承受任何残酷;相反,他是位硬汉,他受得了身体、名誉的打击,但他真正受不了的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一定使他对生命产生了怀疑。对这位坚韧的硬汉而言,这一定是在哪人生的高度上给予他的打击,如同陨石的坠落,使他终于走向了毁灭……不,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