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每个人都可以超凡脱俗的活着,只是后来因为:忘了,怕了,或者妥协了。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身及婚姻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与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意。
少年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二十四岁,西蒙二十一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ver-bol),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在乡间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萨特。
与萨特
可是她的父母却无意邀请她的朋友共进午餐。靠着热心肠的表妹送食物,可怜的萨特在田野里孤独的捱过了几个夜晚。终于,爱驱使着西蒙,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带着食物前往野地里与萨特相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真正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做爱。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没有人说话,父亲不理睬我,母亲在房中哭泣,表妹认为我们的事件极为罗曼蒂克。我宽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现在我真的要为自己负责,我可以随心所欲,他们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萨特再也无法离开她的一生了。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
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
1945年,萨特与西蒙及几个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月刊。
死后同葬巴黎
这对情侣始终没想过要孩子,部分原因是受到他们那特殊婚约的限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1965年,萨特收养了25岁的阿尔及利亚情妇阿莱特.埃尔克汉姆作为他的孩子。
萨特和西蒙娜是一对自由的伴侣,他们才华出众,生活超凡脱俗,让一些人嫉妒、一些人疑惑、一些人憎恶。然而,不管他们的同时代人如何评价他们,他俩彼此间的爱慕与信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980年,萨特死后,西蒙娜作《永别的仪式》,并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巧合的是,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西蒙娜去世,并与萨特合葬于巴黎。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