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醮记文与万历朝国本之争


前几天偶然见到了几处明代碑记,记录了郑贵妃在泰山的几次修醮碑活动。碑刻立于泰山西麓的三阳观遗址内,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共有四处碑文,因时间紧张,来去匆忙,未及细寻,当时现场所见只有两处。结合相关资料,以四处石碑刻立时间为序,将碑文内容录于下(以“第一碑”、“第二碑”、“第三碑、“第四碑”称之): 第一碑 皇醮记文 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遵奉大明皇贵妃郑淑旨,敬诣东岳泰山岱顶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遍礼诸圣,仍于三阳庵全真道士昝复明等,复做清醮一百二十分位,上叩诸天遥鉴,圣母垂兹,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疫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领教奉行,顿首谨意。万历十七年十月十五日,本庵道士昝复明立石。 第二碑 皇醮碑记 钦差乾清宫近侍,御尚膳监太监李奉、御马监太监曹奉,今承明旨,遥叩泰山圣母娘娘,进香遍礼诸神,仍命三阳观住持、全真道士昝复明于玄阁修醮,进香三次,礼醮三坛,伏望诸天默佑,圣母垂兹,上祝皇帝万岁,享圣寿于无疆;贵妃遐龄,衍天年于不替。四海澄清,太子纳千祥之吉庆;边夷靖服,黎民受五谷之丰登。皇图巩固,国脉延绵。领教奉行,顿首谨意。时万历岁次甲午孟春吉旦,本观住持、全真道士昝复明立石,浙江江阴山人钱伸书。 第三碑 皇醮碑记 钦差乾清宫近侍、□□监太监□曾,今承明旨,遥叩泰山顶上圣母娘娘,敬伸拜献,遍礼诸神,仍命三阳庵住持道士昝复明于玄阁修醮,进香三次,□(礼)醮三坛,伏望诸天默祐,圣母垂兹,上祝皇帝万岁,享圣寿于□□(无疆);贵妃遐龄,衍千□□(年于)不替。四海澄清,太子纳千祥之□□(吉庆);边夷竦服,黎民受五谷之丰登。皇图巩固,国脉延绵。领教奉行,顿首谨意。时万历岁次丙申季秋吉旦,本庵住持道士昝复明立石。(现场未见) 第四碑 钦差乾清宫近侍,口口监太监王朴、刘进,今奉明旨,遥叩泰山顶上圣母娘娘陛前进香,遍礼诸神,仍命三阳庵住持郭志含玄阁修醮,惟祈诸神默祐,众圣垂慈,上祝皇帝万寿无疆,贵妃天年不替,太子千祥之吉,公主诸事祯祥,皇图巩固,国脉延年。领教奉行,谨意。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旦,三阳庵住持道士郭志含立石。 四块石碑分别立于万历十七年、万历二十二年、万历二十四年、万历二十七年, 碑文的内容无非是一些近侍太监至泰山礼神修醮之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第三、第四三处碑文中出现的“太子”字样。众所周知,万里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根据碑记前后文来看,这个“太子”恐怕决不是指皇长子朱常洛,而是指修醮者郑贵妃之子皇三子朱常洵。从碑文记载中的“”钦差”、“明旨”等语来看,在正式册立太子之前就将朱常洵称为“太子”恐怕应该得到了万历的同意或授意,否则单凭郑贵妃本人和几个近侍内监恐怕没这个胆子擅将常洵称为“太子”。万历一朝众臣从伦理纲常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皇帝立皇长子为太子,但是万历一心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君臣双方僵持不下,即所谓“争国本”。由碑文可知,万历与郑贵妃“之间的玉盒密誓”恐怕并非向壁虚构,万历心中很有可能早已将朱常洵内定为太子,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修醮碑记上出现“太子”字样。但是以几处石碑的寒酸形制来看,此举恐怕也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很有一些偷偷摸摸的意思,应是万历与郑贵妃瞒着朝中众臣自行其是。但是万历最终也不能完全无视群臣的反对,最终还是迫于压力不得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身体不好,继位一月即驾崩,他的两个儿子朱由校(天启)、朱由检(崇祯)先后当了皇帝。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来据说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宴”,孙子朱由崧 则成为南明的弘光帝。这样的结局或许也可以说其实万历、郑贵妃和朝中群臣都最终各自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