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这么好的事
查看话题 >读书笔记 | 做饭这么好的事
做饭,对有些人来说是苦役,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抚慰。站在那一方炉灶前,听着炖锅里的食物咕噜咕噜,炒锅里的食物噼里啪啦,然后食物染上诱人的色泽,散发迷人的香味,我常常有着莫名的幸福感。
读书也是同理。静静窝在落地书柜旁的沙发里,从阳光明媚的清晨到阴暗慵懒的黄昏,再到灯光缱绻的深夜,看书的时光里,时间的流淌让人感到的是巨大的超脱现实的满足感。
读书,做饭,当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标题里的时候,有着写之不尽的快乐。
读书的时候,做饭的时候,人会显得特别温柔。
厨房与书房,是我的人生梦想。我一点一点建筑它们的时候,像建筑一个梦。

《东京厨房》
-----
“厨房”其实一个非常温柔的词。想到厨房,会想起一个人安安静静在大雨磅礴时煲一锅汤,会想起欢声笑语中给家人摆上美味诱人的食物。厨房,藏着生活中很多的温柔和爱意。
我喜欢厨房,那是让人温暖又安定的地方,也好奇想看看别人家的厨房。这本《东京厨房》,带我走进了东京人的50间厨房,和与生活习惯交织的家庭回忆。
书中没有特别华丽的厨房,有的都是充满着厨房户主的特质和习惯的真实厨房。与客厅不同,在厨房里,可以看到一个家无法掩饰的日常和生活。甚至在厨房里,能窥见到那人和故乡的距离、至今为止走过的路、甚至连成长之路上得到过多少爱、最看重的事物、生活信条、将来的梦。

《深夜的煤气炉前是歇息放松的固定席位》里,户主因为喜欢厨房工具和陶瓷器皿而下厨,她喜欢一边喝红酒,一边坐在深夜的煤气炉前查看正发出“咕噜咕噜”声的锅的火候。“我喜欢这段时间,它令我感到很安心。”
《逐渐消失的阿佐谷住宅,梦的前后》里,大家曾经在庭院用炭炉烤鱼,做赏樱花时节吃的饭团,厨房外四季有柿子、柠檬、柚子、橙子等各种果实。五十多年的时光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回忆。
然而最终一家人在努力坚持到最后一刻后,还是接受了搬迁协议。“直到现在,我的内心仍然无法接受阿佐谷住宅的树木将要被砍掉的事实。”
过了一段时间,她给作者发来了短信,上面写着:“我不会再回头了。我会把我们在阿佐谷住宅的记忆好好留在心中,继续前行。”是的,她一定会把在那间厨房做曲奇、煲汤,并在庭院里与孩子们一起享用美味的记忆,全部都带入下一阶段的人生。
《深夜的酒杯,夫妇的二人时光》里,虽然漏风和漏雨,但有着独立的厨房空间,有阳光从巨大的窗户照射进来。夫妇俩每逢周末,会从经常光顾的店里买来萨拉米香肠做下酒菜,一边聊天一边观看提前录好的历史或旅行节目,一直喝到凌晨。男主人趁女主人不在,对作者说,“那是一段再幸福不过的时间。”
他们的感情好得令人羡慕。然而他们也曾因为没能体验养儿育女而很长时间闷闷不乐。如今他们不再纠结往事,自由的踏上旅行,买喜欢的古董,尽情享受成年人的料理。她没有找借口安慰自己,而最终发自心底地决定与他共度属于两个人的人生。
《一个人站在洗手台前,再次回到老家》里,户主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站在厨房忍受着炎热和寒冷,即使有诸多不便也一直没有改装,可能是因为母亲的音容笑貌犹在。
书中每一个厨房,都有着自己的气质和故事。从一瓶调料,一口锅,都能展开许多蕴含着喜悦或者悲伤的故事。彷徨和别离,无法对人诉说的话语,都出人意料的藏在厨房各处。让人安心,让人哭泣,又让人惊喜。

《好食集》
-----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书中的回忆都是亲切而又温柔的。
作者写到小时候吃菌子,“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别想回家乡去。”我不禁心头一暖。写到充沛的雨水过后,“七八月份的云南人民,总在生离死别之间。”我不禁哑然失笑。
作者写到小时候外婆家有一棵樱桃树,会开满粉嫩的花,外婆会在树下给孩子们扎小辫子,孩子们会在树下午睡。初夏一场雷雨过后,阳光毒辣,樱桃果子一天全红了。她在午后的四点,樱桃甜度最佳的时刻,爬到樱桃树上摘樱桃,小小的红红的樱桃,皮薄肉嫩,汁水丰盛,可以坐在树上直接吃到饱。头发被树叶撩动,扫得脸痒痒的。
从小时候的美妙的味觉记忆出发,慢慢酝酿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家常味道。小时候,食物的味道很单纯。小时候,总是在对的时间吃对的食物,不时不食,是大自然最鲜美的馈赠。
嫩绿的蚕豆,呛人的辣椒,甜甜的柿子,红红的樱桃,与它们的记忆里,平淡却又情深义重。家乡的风味,常常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味觉,会在一生中千变万化,但是,记忆中最好的食物,大多数,还是在家乡,在小时候。
作者又写到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厦门,颠沛流离,常常一个人在闷热的出租屋里待上一整天。每天坐在屋子里写得浑身被汗水湿透,写累了,倒下去睡觉。被海上吹来的暴雨惊醒,雨点捶打着铁皮屋顶。那是人生最迷茫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停留,也不知道明天该去哪里。热浪后的傍晚,她在围墙斑驳的巷子的海鲜店里,吃到一碗花生汤。甘甜酥软的小小一碗汤,她不禁流下泪来。
这哪里一碗花生汤,这是 comfort food啊。
我也常在大雨倾盆的雨夜,想念一碗温热妥帖的三鲜汤。我也常在大雪纷飞的冬夜,咕噜咕噜煮一锅热辣的牛肉粉丝火锅。不仅是食物,更是疗愈。
苦甜冷暖,笃定坚持。

《食帖》
-----
这是一套关于食物和生活日常的慵懒杂志,每一册都是不同的主题。杂志里的配图都平常而又美好。打开这本杂志,像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人聊天,聊聊他们爱的食物,爱的厨具,爱的生活,怎么做这些食物,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仰。
《早餐,真的太重要了》,让人找到了丰盛自己家庭早餐的灵感。水果、煎蛋饼、水果+麦片+酸奶、黄油果酱+面包、咖啡、松饼、蔬菜卷饼、烤蔬菜、面条、清粥小菜、法式吐司、快手三明治、大阪烧......简单多变的早餐,是一天的幸福的来源。
各式早餐的做法、各地人们的特色早餐和生活方式,这为我们展现了早餐更加丰富和美味的方法和乐趣。
《蔬菜多好吃啊!》回归了自然的本质,提倡“不时不食”,提供了50种蔬菜最好吃的时候、营养价值和选购指南。书中带我们去逛逛各地的菜市场,写写蔬菜多变的做法。
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尊重自然的味道,也许才是最最高级的料理。
《厨房,治愈人生的避难所》描写了各种理想厨房的样子。是啊,厨房有种温柔的魔力,能让想要团聚的人们聚在一起,也让孤独的人找到平凡而又妥帖的慰藉。
干净整洁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具有个人特色的调料、喜爱的厨具和餐具,一起构成了美好的厨房,美好的生活。
给自己,或者给家人,在小小的厨房里,用心做一餐食物,仿佛回到了宇宙的原点,也回到了温柔的出口。厨房,是一个有魔法和有记忆的地方,很多的温暖从这里出发,历经多年,也能慰藉前路。
“回到厨房,就能原谅一切。”

《够味儿》
-----
这是一本直男菜谱,作者一定是一位可爱的铁憨憨。
这本食谱的写作风格简单明确,内容干货十足,菜式也豪爽热辣。没人任何赘余的修辞和铺垫,真的是一本直来直去的简单食谱。每道菜都非常家常,毫无保留地写明了技巧和步骤,还如苦口婆心的老父亲般在每道菜里为读者写明诀窍和重点。
做菜的基础知识,油温和火候的把控,肉类食材的处理,常用调料的应用......步骤详细,原理明确,细节到位,都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爱的浓油赤酱味道的菜,诱人极了。
“准确掌握火候、挑选新鲜的原料、熟练运用刀法、了解常用调料的作用——领悟了这些心法,你做菜的功力定会日益精进。”
窥文字可窥用心,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对做菜的热爱和认真,以及毫无保留的赤诚。认真读完,觉得自己仿佛和高手过了招,偷学了秘籍。因为有秘籍,所以处理中式菜式会变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
-----
从“大概会做”到“做得好吃”,里面藏着无数细节。而这些细节并不复杂,这本书把细节都融汇到了每道菜的食谱里,轻轻一点拨,就能让人了解食材,驾驭食材,从而把食材的特色和美味都发挥到极致。
这本家常菜的小秘密,也是一本中式菜谱的武林秘籍。写了很多做菜中的细节和逻辑:不同锅要怎么养,适量到底是多少,不同品种和部位的肉要怎么切,焯水要热水还是凉水,下菜的顺序和温度,菜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都写的清清楚楚,授人以鱼并且授人以渔。
日日之食,朴素而又精致的美好。日复一日,不可或缺。


《日日三餐,早午晚》
-----
这本书的灵感素材来自作者每日贴在油烟机上的料理备忘录和餐桌随笔。6000多个日夜积累成了一部简单又温暖的家庭食谱。
日常的餐桌记录,随性,极简,朴实,平衡,食物本味。
早午餐,多是奶茶和不同搭配的面。锅煮奶茶,就此一杯,香馥馥暖乎乎满足饮尽,为一天拉开序幕。午餐是简单的不同蔬菜搭配不同做法的干拌面汤面线,任意组合,简单快手,却又变化多样。

晚餐,两菜一汤,或者盖饭,快手咖喱,锅料理,佐以合适的美酒与调饮,放下一天的疲惫。

作者说:“午餐超过十分钟,晚餐超过三四十分钟便嫌太久太费事。”我这种常常做饭的人深以为然。食物本身足够新鲜足够好,不需要复杂的流程,简单烹饪,不过分处理和调味,就能吃到最好的味道。
「香蒜韭菜烧鲜虾:少许油爆香蒜片,排入鲜虾略煎后,翻面,铺上切段的韭菜,撒上适量海盐,盖上锅盖焖一下,待鲜虾变红,韭菜转熟,开锅略拌一下,即可享用。」
作者说:“在家里头吃,舒服多了!”这句话也是我妈经常说的话,每当我带我妈去外面胡吃海喝回来,下一餐她自己哼着歌慢吞吞在家里给我做完一顿再简单不过的饭菜,她都会发出此类感慨。
我想,那是胃熟悉了常年被妥帖照顾的感觉,经受不了复杂的处理和浓重的调料,只有熟悉的食物本味能安抚的人生状态。
「长年自炊生活,悦与乐无数。随季节之食不停流转,老友般反复来访,旧滋味与新记忆一年年交错积累。」这也许就是家的味道。
在所有的美食里,最治愈的还是「家的味道」。
我常常觉得,做饭其实是一件超级治愈的事情。偶尔会创新,但更多的时候在不自觉地复刻幼时「家的味道」。小窝窝跟我说“妈妈,真的好好吃哦~”的时候,也许一年一年,日日月月,我也正在成为小窝窝的「家的味道」。
加油吧~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就是相信明天。
不管走了多远,不管长到多大,家的味道永远是黑暗里的光,绝望时的窗,风雪里的伞,淋雨后的汤。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5 16:21:27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3 03:52:28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19:30:01
-
小窝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1 1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