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一)
听说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快出来了我就一直翘首以盼,也摩拳擦掌准备好写笔记了。所以这么晚才开始动笔真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很多东西有点儿一言难尽……
第二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大的感受是——懵。
厉害的乐队不少,音乐也好听,人很有魅力,但怎么就……没那么多能单曲循环的歌了。
我最大的感受哦是“生命力”不够,因为不专业,想法和用词个人色彩比较浓,仅供参考,希望不被战火波及~
首先是“本土性”挖掘得太少。
摇滚,或者说乐队肯定或多或少受各种文化影响,但随着国摇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和我一样因为自身音乐造诣不高,很难纯粹地欣赏节奏,因此偏爱国摇的乐迷。相对于其它各类文化氛围来说,我可能会更喜欢本土创作(包括本土方言)。
当然,这不是指我不能够接受外文歌或纯音乐,而是因为“乐队”本身有点儿特殊。只有当乐队气质和歌曲气质完美融合时,乐队才有能打动别人的力量,这一点上驾驭外文歌比驾驭本土语言难得多。因此外文歌比较适合类似重塑这样的“学院派”,或者第一季中海龟那样气质特殊的乐队。大家可以回忆这两季中的外文歌,让人印象深刻的大部分都是这样;剩下不是的,是因为歌确实太好了,可遇不可求的那种……
这一季外文歌太多了,所以会让人感觉能触动内心的“好歌”少了点儿。
其次是“时代感”挖掘得太浅。
大家应该还记得第一季中《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生活因你而火热》等高光时刻,将现代社会生活的苦涩与不安,执着与失望嘶喊得淋漓尽致。“时代”不一定指最近几年,从缅怀和致敬的角度揭示另外一些“复古”年代也可以,但无论怎样,现实主义的歌曲是主流,还是要精准呈现时代的“痛点”或者“高光”。
第二季对时代挖掘比较深的歌相对较少,只抓住了时代的一个“概念”或一缕“情绪”,大部分只达到《游戏,我要玩游戏》那样的高度,沉淀下来的感受还是不够丰厚。听众能一下子听出歌是某个时代的,但共鸣还不够。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的乐队就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一组中的马赛克、超级斩等,第二组中的野孩子、大波浪、左右等,还有第三组中绝大部分乐队。
说几个私心。一是五条人和达闻西有点儿可惜,个人觉得本应晋级;二是野孩子当之无愧,野孩子也是那一支让我陷入民谣坑的乐队,虽然没有乐器,但假如他真的因此离开了舞台,一定会是我们最大的损失,相信我;三是吐槽,最后一组的竞争未免太激烈了,那么多喜欢的实力乐队,就这么错失了……
最后是“高潮”需要再打磨。
高潮应当有好的歌词,好歌词可以为好音乐加分。第二季有好几首歌都属于情感十分充沛的,但高潮部分却是同一句歌词的反复吟唱。重复当然是一种创作方式,但重复究竟是必要,还是效果一般,真的值得考虑……哪怕是广受好评的岛屿心情那句“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难过”,其实也可以尝试不重复那么多遍,而是将内心的不安与猜忌层层延展开去后再拿这一句穿插其中。
高潮还应当有旋律上的“点睛”,也就是所谓的“躁”起来。这一季歌曲开场普遍惊艳,但后半部分都有点儿跟不上开场的气势,并且偏爱营造“呓语”、“自省”等特殊氛围,挺多歌曲还没来得及好好“宣泄”便走入了舒缓的“静态”结束,让人感觉实在意犹未尽(不是余韵悠长的那种意犹未尽,而是觉得缺失了点儿啥)。巧的是第一季刚好相反,很多歌属于“慢热型”,听到后面才觉得过瘾。我觉得这一季有些歌哪怕只是将音乐最震撼的部分从开头移到中后部,效果都会更好。
动嘴皮子永远都是最简单的,我这儿非专业地乱指指划划,未免给人一种“说得轻巧”的不适感。不过郑重申明,真的很喜欢这些乐队们,观看过程中几度落泪的那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