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汀电影看解构主义
最近帮朋友写电影文章,自己也顺手做了个公众号,虽然目前里边空空如也,但是仍然非常欢迎大家关注,会在里面分享我对电影的见解。
不过,和公众号的名字一样, “我好像不懂电影” 。
电影中的解构主义,简而言之,往往是对传统的逆反和突破,是一种新兴的探索。它重估一切,拆解一切,然后再重组一切。在电影中,创作者可以解构形式,解构结构,解构剧情。而说到解构主义,不得不提电影界的一名鬼才——昆汀塔伦蒂诺。经由他目前的作品,我们便可以大致一窥电影中的种种解构。
结构的解构:
比起导演,我甚至觉得昆汀对编剧的热情更大。出身野路子的他拥有着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影叙事,那可谓是他尽情狂欢的盛宴。往常,传统的电影叙事是平铺直叙,日后的发展中,融入了倒叙、插叙以及种种蒙太奇手法,但这些终究是传统的模式,而痞子昆的出现,拆解重组了传统的叙事,融合成了各种新兴的方式。从一炮而红的《落水狗》里的多视角插叙和闪回,通过混乱的时间顺序造就剧情上的恍然大悟感;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低俗小说》里的三段式章回体,佐以更加混乱宛如拼图般的片段顺序,在融合多个视角的同时,甚至做到了环状结构——让整个作品成了一条衔尾蛇、一个完整的圆,甚至出现了让死者复生的奇效;到《无耻混蛋》的跨时间章回体小说式记叙;再到《死亡证据》、《危险关系》、《好莱坞往事》里的泛视角多片段的花样蒙太奇、各种花里胡哨的闪回插叙;这些作品无不冲击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拆散重组了所谓的时间和电影结构。这也是昆汀的一大招牌,革新式的解构叙事。
故事的解构:
有的故事绞尽脑汁通过宣扬着创作者的理念;有的故事竭尽全力想引发人们的思考;还有的故事正义虽迟但到,终究邪不胜正……许多电影的剧情上,往往都在深究这些问题,似乎它们是(过审)必要的,是一个故事中不可缺少的。而昆汀一贯的德行,便是解构了剧情、解构了内涵、然后解构了故事本身。
剧情上:
谁能想到《低俗小说》里的(伪)男主角文森特会在他人的故事中惨死枪下,谁能想到黑帮老大竟和死对头一起被绑架成了变态基佬的性奴,谁又能想到队友好端端坐车上也能因为走火被爆头……
《低俗小说》对剧情的解构,是重构一切、粉碎一切。它扯碎主角的概念,融入无限的突发状况,冠冕堂皇赋予主角光环的同时又夺走了主角光环,打破了剧情的一贯发展轨迹,狠狠甩着观众们耳光。它由此反而彰显了生活无限的偶然性以及暴力的永无止境——虽然,也许昆汀最初没想表达那么多。
历史上:
《无耻混蛋》和《好莱坞往事》里,故事的历史也被瓦解了。前者是一部二战电影,由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开始,却由犹太人屠杀德国人结束,滑稽的元首甚至被mp38冲锋枪打成了马蜂窝,历史在1944年便就此被改写了。
后者则轻轻一点,便改写了大导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曼森家族不但进错了门,而且还栽进了地狱敞开的大门,莎朗塔特和小波兰斯基得以幸存。
解构历史,为的是解脱历史故事受困于历史的枷锁——往往历史片都囿于其中。而这枷锁一旦被破坏,历史便成了创作者自由发挥的天堂,拿起历史的画笔,尽情挥洒平行世界般的未来时,电影崭新的路便出现了——也许这就是在解构历史。
意义上:
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究竟要蕴含什么?究竟要有什么意义?这是许多电影人所思考的究极问题之一。昆汀当然也离不开这个议题。《好莱坞往事》是他写给电影和那个时代的一封情书,《八恶人》是对南北战争、黑白关系乃至人性的一次新式探讨。而其他的电影,窃以为,更多的是过程大于结果式的作品——享受比深思更重要。大部分时候,也许昆汀解构的,就是电影意义本身。叨叨逼逼的话唠、满屏幕乱溅的番茄酱、五花八门的脚……这些都是昆汀电影的招牌。这些事物的意义何在?也许不用在意那么多,尽情欣赏它们就好了。大部分导演先娱乐观众,再娱乐自己;而昆汀更像是先娱乐自己,再娱乐观众。他的作品,很多都回归了电影业中最没意义的最大意义——娱乐。而这也正是一位cult片迷导演对电影意义的最大解构。毕竟享受电影的本身,何尝不是电影的意义呢?
结语:
这位鬼才导演有着太多太多的奇思妙想了,他充满“抄袭”和创新的解构意识,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不过,到文末,笔者仍然不敢称他为“解构大师”。毕竟,谁知道呢,也许痞子昆不是在拍电影,只是在玩电影罢了。到时候,被解构的,就是这篇文章了。
公众号:我好像不懂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