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点妈妈育儿频道:弄清楚孩子发问的真正意思,马上回答孩子所发问的问题
各位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沈一点妈妈,大家记得帮我点赞喔 !
一周过半,又到周三了,周末的旅程你都安排好了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面对孩子的发问,我们需要“马上回答孩子所发问的问题”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实际上,小孩子的情绪改变得很快,这种转变虽说是暂时性的,但非常强烈。这是孩子的特性。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持续一二个小时玩相同的游戏也不会感到厌倦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会儿玩积木,马上又伸手拿画册,接着又开电视……因此想要引发孩子的兴趣,一定要下工夫。孩子对于一件事的热度,只能够维持15至30分钟。 发问的时候也是如此,孩子会对当时具有强烈印象的事物来发问。所以当父母亲回答:“等一会儿再说”,而不直接马上回答时,通常时候孩子就会忘了先前所问的问题,即使事后再回答,也不会有当时马上回答的效果强烈。因此,马上回答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
一、在被告知“做某某事”时所发出的问题
孩子经常在不能够接受父母亲要他(她)“做某某事“时,提出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例子: “饭要吃干净。” “为什么要把饭吃干净呢?” “如果不吃干净,眼睛会看不见。” “那么,就看不见爸爸、妈妈的脸了?” “是呀!所以要吃干净。”
这位母亲自小就被如此教导,但是这种回答方式是具有强迫性和强制性的。现代是科学时代,切勿用这种恐吓方式。如果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是能够接受的。 不妨仔细地向孩子说明,我们吃的米饭是农民伯伯勤播种、种植秧苗,经过除草、施肥、收割而得来的。农民伯伯拼命的工作所收获的稻米,是不可以浪费的。此外,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没有米饭吃,甚至因此而死去。由此可知,对人类而言,米是多么重要的食物。我们要把多余的米,拿来救济那些穷苦的人。

二、现代的孩子平常就要让他们有运动的兴趣。
现在,运动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欢运动的小孩子非常少。他们不知道运动就是要通过流汗来锻炼身体,运动这么令人疲倦,实在让他们望而却步。
其实,与其向孩子强行灌输运动的理由,倒不如在他们实际上山、下海时,让他们体验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后,那种爽快的感觉和满足感,除了亲身体验以外,是无法了解的。不过,由于是第一次让他体验运动的乐趣,刚开始时,不要让他太疲倦。只要没有太过痛苦的体验,那么,他就会有想要再度尝试的意愿。
“赶快去睡觉。” 正在看电视的父母对四岁的女儿命令道。
“为什么大人可以不必那么早睡呢?” 女儿非常不满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充分睡眠的孩子才能够长大。如果不早点睡,早上就会爬不起来。”
“大人即使睡得晚,早上也能够早起吗?” “爸爸的肚子里有个时钟。到了早上的时候,就会叫爸爸起床。”父亲如此回答。
前面的回答还可以,但是后面的“肚子里有个时钟……”,孩子是不会理解的。这时,倒不如向他说明“大人的身体已经成长发育健全了。”
不过,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口头上给予回答,孩子心里是无法接受的。这时候,父母亲最好还是关掉电视,创造一个孩子容易入睡的好气氛。在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以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早早就寝。

三、缓和孩子的情绪
受到父母的责骂时,孩子大都会问一些情绪性的问题。
“爸爸、妈妈为什么对我发脾气呢?”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有一天,他在睡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这么狭窄的房子里看到你在调皮,当然会生气了。而且,这些顽皮的动作会使你受伤,这多危险啊。”
“那么,假如我们住大一点的房子,你就不会生气了,是吗?”
“如果我们的房子非常大,你也能够安安静静地玩。那么,你就不会在电视前或其他狭窄的地方到处乱蹦乱跳,我们也就不会骂你了。”
其实,这种回答方式并不恰当。住在狭窄的房子里,是父母亲的责任,也是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告诉孩子也没有益处。
所以当孩子问:“你们为什么发脾气呢?”时,父母亲可以回答:“那是因为你和别的小朋友吵架、淘气的缘故,又因为怕你受伤,才会发脾气的。”这么解释就足够了。
棉队这种问题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回答和说明。如果家中比较狭窄,可以带孩子到公园或体育场去。让孩子能够发泄精力,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孩子的动作虽然是稍微粗野一些,但是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家长最好妥善收拾起危险的物品。同时,要下工夫整理屋子。

六岁的小静因为生病而躺在床上,这时,就问在身边的妈妈:
“为什么妈妈今天特别温柔?”
“妈妈经常都是非常温柔的。因为小静有时不听妈妈的话,做了坏事,所以妈妈才会比较凶。像现在你非常乖。”
“以前小静不乖,现在要当好孩子了。”
这样的回答方式你觉得如何呢?如果孩子因为病弱而变得安静,这样就是个好孩子。那么只要生病的时候,就会变乖。这会使孩子误以为身体病弱、变得安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实,孩子本来就很活泼、好动,有时候会有些粗野的行为。但是,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必须要寓意肯定。
孩子会在生病的时候,说出他的心里话。也许这位母亲经常都在怒骂、指责孩子吧!这位母亲应该在这方面稍微反省一下。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是我的爸爸、妈妈呢?”
四岁的女儿突然问了这样的问题,令妈妈感到很惊讶。
“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你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
“结婚是什么呢?”
“就是长大成人以后,和喜爱的人一起生活。就像爸爸、妈妈一样。”
这位母亲并不了解孩子发问的真意,而只是回答孩子是如何生下来的问题。但是,如果以邻居的孩子来作一说明,而广泛地回答:“像隔壁的小刚是隔壁的妈妈生的;小刚的爸爸就是那个叔叔,而妈妈就是那个叔母。”如此回答会更加恰当。
孩子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意思是,我的爸爸、妈妈比较严厉,小刚的爸爸、妈妈比较温柔,所以我希望温柔的爸爸、妈妈是我的爸爸、妈妈。这么一来,我会得到更多的宠爱,生活会 更加快乐。因此,当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其发问的背景。另外,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前面的问题一样,四岁的小慈在母亲要她睡觉的时候,问道:
“爸爸妈妈为什么生小慈呢?”
“因为爸爸、妈妈两个人觉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小娃娃。”
“就这样生下了可爱的女娃娃了?”
“是呀!”
这女孩提出问题的理由并不清楚。不过,很可能是因为经常挨骂;而怀疑自己不应该出生。尤其是看到童话故事里或电视中的娃娃出生以后,经常会受到大人的宠爱,会更由此念头。反之,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电视中看到小孩被虐待的情景。无论如何,当父母亲被问及这种问题时,要能够针对当时的情形,缓解孩子当时的情绪。可以告诉她:
“因为爸爸、妈妈很希望有小慈,才生下了你。因此,小慈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我们非常爱你。”
看到电视中美丽的电影明星,五岁的小女孩问道:
“我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你会像她一样漂亮。”
“可是,我的头发又粗又黑。”(这孩子的毛发和父亲相似,这孩子也注意到了。)
“长大以后,大家都会改变,就像妈妈一样。”
这孩子注意到自己的毛发又粗又黑,而感到非常困扰。此外,五岁的小孩已经注意到自己的未来,所以不要让她有悲观的念头,要激励她的勇气,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不了解孩子所问问题的真正含义,实在是难以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无法充分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因此,当孩子发问的时候,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行动、行为,以及当时的情形和前后关系等,然后再回答。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不要作破坏孩子梦想的回答
以下是没有了解孩子的真意所作的回答,从而造成失败的例子。
四岁的女孩一边走一边问道:
“公主也会大便吗?”
“当然,会放屁,也回噗咚噗咚地大便。”
“王子也一样吗?”
“是的。大臣、士兵、猫、狗,都是一样的。”
对于孩子而言,公主、王子的服装和长相都非常漂亮,也是他们所仰慕的。自己的愿望就是想要像公主、王子一样,所以把他们看成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且认为他们非常干净。但是这位母亲过度现实,而作了这样的回答。

其实,只要坦率地告诉孩子:
“是呀!和我们一样。”
不需要再作污垢的渲染,而让孩子保持其原有的梦想。
四岁的男孩在看电视时,问道:
“那个孩子没有母亲,真是好可怜。以后要怎么办呢?”
“真的是很可怜,不知道要怎么办呢?”
“妈妈,大人应该什么都知道,所以你要告诉我。”
“即使是大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事。”
妈妈也会有不知道的事……这是当然的。不过,如果直接这么说,孩子会有很大的不满。如果无法回答的时候,可以这么说:
“到底会如何呢?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再一起看下去。”
或是进行推理:
“那个孩子的母亲不在了,也许他回哭。也很可能会有其他的人代替他的妈妈来照顾他。我们把它看完吧!”
这也是一个办法。非常仔细地,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问问题时,最好能够马上回答。但是,如果回答的方式过于粗劣或草率,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梦想,会令孩子失望。因此,务必要弄清楚孩子发问的真正意思,回答时顾及孩子的梦想与兴趣。这是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是沈一点妈妈,欢迎来到“沈一点妈妈的亲子圈”,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记得给我点赞,记得分享给你身边同样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