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字说开
今天又听到这个“士”字,于是又翻出十三年前的这篇旧稿。
很早的时候对于“士”自己是很喜欢的,士的精神,士的仪范。然而中间有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是因为中学的语文课本我真的学得不错的原因——一说到士这个封建时代的产物,一说到士就想到“士大夫阶级”这样的语汇,心里总是嘟囔,觉得这个不好。感觉上就是一些不上进的读书人,或者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是“腐败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样子,只是空谈,什么闲情雅致,脱离人民群众的样子。心里很厌恶,虽然好像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很害怕被这样的生活逮住。远离。
直到高中以后,因为有名师——或者我觉得明师更准确——指导,开始读文言,越读自己越腐朽了,渐渐开始又很着迷这个士子精神。士,绝不止读书人一端,士是有血性的。提倡古文的章士钊“二桃杀三士”的解释,把士说成读书人,就挨了鲁迅重重地一击。后来看梁从诫称赞其父母在抗战流亡途中颇有古代士的精神,更是重新纠正我的观念。
中国人越来越多无赖精神,这是与鲁迅的意思不同的吧。中国人里面的市井,潜规则之多,堂堂之士的精神越来越成为罕有之物。
人要怎么活着,像一个士一样。士是怎样,看起来不像一只展翅上飞的鹰吗?一个人活着,真的要像士一样,要像鹰一样,不被束缚,展翅翱翔!我所盼望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我现在的生活,正是要培养自己士一样的节操,有力量的生活!
旧文如下:
说文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中国人,尤其古人好讲这个士字。中国的士的精神也是很强的一种民族精神。关于士的话题,我首先要想到的是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的故事。豫让说了这么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这种肝胆的,似乎才是士。唐雎使秦,道出了庸夫与士人之间的区别。
……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见先秦的士子是颇有义气的。另外,《史记》载田横五百门客的事,也可窥见古时候士子们的风貌。所谓养门客,也称之为养士。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门客多了,里面也未必都合乎士的标准。譬如冯谖客孟尝君的时候,并无异能,孟尝君不过笑笑,也让他留下了。冯谖后来当然成就了很大的事,为孟尝君一辈子的官运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可以想见很多混饭吃的门客,也混迹在各大公子家中。田横是与刘邦共同起事的主儿。刘邦得了天下,为安定计,把避居海岛上的田横召回来做官,其实是为了不让他在地方上捣蛋而已。田横走在路上,想到以前还八两半斤的厮儿,这下居然口称万岁自称臣子的区分一下,气不顺,自杀了。随同的门客分了两拨,一拨回岛上告诉剩余的人,集体自杀了。另一拨带着田横的尸体去见刘邦,然后自尽了。这就是中华民族上连名字也没留下几个的士人的节气。
古来的士,大抵讲勇士,死士。比如章士钊曾经犯毛病的的“二桃杀三士”,分明是齐国的三个勇士,他弄成了三个读书人。士,都是有很强的义气节操的。后来,大概是儒家的提倡,士开始渐渐转变含义,成为读书人的意思,譬如科举取士。再后来宋明理学兴起,士的精神演变为士大夫的习气,开始积弱。但是,士子身上还是有一些朴素的精神的。
讲这个士字是什么时候呢?没有工夫查书,自己的印象只能是说从孔子之时,孔子讲了很多士。
拉杂了一气。说文讲士,说是事的意思。怎么解呢?我以为这里的事,是动词,是做事的意思。也就是说,士,是能做事的人,能够委以事做的人,这就是士。说文称引孔子的话,说推十合一为士。汉字数字从一开始,到十而终。由一至十,可谓有始有终,士乎?而推一合十这句话,我没看见孔子的原话出在哪里,以为的意思,是化繁为简。十为全者。一,说文里讲,“为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就是道。推十合一,由复杂之十,推寻出一条道理。乃是能从万千之中明白至简的大道,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谓的士了。
士,是善于发现并总结出规律的人,是能做事的人。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许慎有这样一个认识,道是简单的,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能够推十合一。另外,士者事也。又是说士不是只循着一套理论冥想就好了,而是要做事,要实践。这是什么呢?岂不是说生活吗? 士是生活里面的士,绝不单单是书房里面的观念里面的士。士,那是大写的人。
士者,要在生活里面担当,要活在生活里面,并且在生活里面推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