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石窟造像壁画之美
查看话题 >光影变幻夜龙门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显示了当时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自信开放的气度正是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体现,没有大唐的旷世雄风就没有唐代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卢舍那的微笑就是半个盛唐。
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龙门景色为洛阳美景之首,其诗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见惯了龙门白天熙熙攘攘的情景,想要寻一方静谧的佛国世界,遂在夜晚拜谒龙门。

华灯初上,河水潺潺,在灯光勾勒下,山影、波光和灯光印衬下的石窟静静矗立,一处处石窟中透出的光,仿佛一盏盏守望的灯,千年以来,从未熄灭。北魏的初建、盛唐的辉煌、后世的冷落,一直到近代遭遇的诘难,星星灯火,一直犹在。

龙门的兴盛,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龙门成为云岗的延续和发展。朝代更迭,宫廷斗争也在龙门留下了不易察觉的痕迹。
古阳洞为龙门石窟开窟最早、时间延续最长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是北魏孝文帝及王公贵族为冯太后开凿的功德窟。古阳洞中主要有释迦摩尼的禅定像和说法像,数量更多的是弥勒佛的交脚像,交脚弥勒的流行是北魏佛教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反应了当时通过佛教造像对来世寄托的渴望。窟内布满各式各样的佛龛、造像题字,早期小龛在佛像服饰上有云岗遗风。古阳洞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书法史上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古阳洞有十九品,字体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是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体的转变。

宾阳三洞为龙门的早期洞窟,其中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历时23年完成了宾阳中洞的建设,略带微笑的主佛释迦摩尼佛端正中央,目光中流露出关注人间的色彩,比起早期北魏的佛像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佛衣改为中原地区的褒衣博带,加以当时南朝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的瘦骨清象。


而计划中的其他两个洞窟——宾阳北洞、南洞却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亡故等原因,造像活动宣告终结。
待到叮叮当当的斧凿之声再次回响在宾阳洞时,已到大唐,天下一统,万国来朝。唐太宗四子李泰为获取政治资本,请旨为母亲造像祈福,为提高修建效率,他选择改建宾阳南北两洞,把本应为圆雕的塑像改为浮雕,并磨平原来的造像碑,重新刻上了唐代的内容,这就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题写的《三龛记》,如今矗立在中洞和南洞之间,被称为《伊阙佛龛之碑》,记录了那段历史。


当精明能干的魏王李泰站立在宾阳洞前,看着焕然一新的佛龛时,万万不会想到李唐的江山会由一个女人来掌舵,也是这个女人把龙门的造像活动推向高潮。
奉先寺系唐高宗李治为其父发愿建造,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佛(报身佛),丰颐秀目,嘴角微翘。主像两边二弟子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华丽端庄,二神王壮硕有力,二金刚全身肌肉突起,魁梧刚劲。

相传武则天为造这座佛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还称卢舍那就是模仿武则天的面貌而塑。且不说坊间传言是否属实,在龙门处处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痕迹:象征皇帝、皇后双圣的双窟出现在龙门,其中一窟为三世佛题材,另一窟本尊为弥勒佛,因武则天被认为“弥勒下世“;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摩崖三佛龛“以倚坐式弥勒为主尊,这种三佛并坐的题材在中国石窟中罕见,为武周时期独有,这组摩崖造像因武则天的谢世而未完成;女性色彩开始在龙门凸现,修建万佛洞的智运禅师和大监姚神表(二品女官)为女性,一些小型洞窟也出现了女性供养人。造像的开脸也慢慢呈现出女性化的趋势,面相圆润柔和。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显示了当时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包容开放的气势正是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体现,没有大唐的旷世雄风就没有唐代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卢舍那的微笑就是半个盛唐。

沉浸在灯光营造的佛国世界中,明月高悬、蝉声阵阵、晚风习习,同样的一片山、一弯水在时光中守望了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用信仰和双手雕琢冰冷的石头,用毕生精力解放石头的灵魂,而那石头散发的光温热了千年……

拾阶而上,仰望卢舍那大佛就像仰望盛唐,当神秘的微笑渐渐浮现,竟然有些感动,为远去的武周,为匠人的初心,为艺术的不朽。
(文中图片来自南山供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