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1)背后——读《魔鬼经济学》
整洁的马路上突然有一片纸屑,你会推断出什么?
“这里的环卫工可真不负责。”
“这里的人可真没道德。”
当然,任何一种推断都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但我们要知道一个“对”的结果,可能需要换一种思路,不妨放看看这本书《魔鬼经济学》。
第一则,纽约犯罪率的故事
90年代的纽约,犯罪率居高不下,让纽约警察局长一度做出悲观的结论:“未来5年,纽约的犯罪率将提高15%。”这样的话语搭配上美国式的无奈摇头,想必一定也能够推高枪支的销售率,但这是不是美国“步枪协会”的阴谋?谁又知道呢?5年后,纽约的犯罪率却没有如预测一般直线上升,反而却下降了5%,发生什么?基于数据模型的预测,如果没有较大的变量,结局几乎不会发生改变。于是,人们总要为这“难得的胜利”找到“功臣”,继而“新安保政策”与“枪支管控条例”一时间成了纽约对外推介的名片,可践行了“新安保政策”与“枪支管控条例”的诸多其它州却并未都如纽约一般取得可喜的战果,所以显然这两项政策不是遏制犯罪的主要动因。那又会是什么呢?分析犯罪的主要诱因(环境、人群、动机)之后,人们逐步锁定到了人群上,原来犯罪潜在人群的大规模减少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减少的原因竟然是10多年前的实施的“堕胎合法化”。
第二则,托儿所的故事
一家每天下午4点放学的托儿所却总是因为迟到的家长而加班,于是,惩罚性的经济措施被迫实施(3美元/次),迟到的家长数量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正准备告别加班的看护们的笑容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忽然之间,迟到的家长数量再次反弹?3美元如果可以买一个心安理得的迟到,那又何乐不为呢,如果从前会因为迟到说一声“抱歉”,那么现在连一声“抱歉”都可以不用了,为什么还要道歉呢?我可是付过钱呢!
当经济手段代替道德手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就像“献血”为什么必须一直是公益行为一样,一旦变成经济行为,“献”就成了“卖”,谁又会出卖自己的身体呢?道德的束缚力依旧强盛。但这并不是经济手段行不通,如果你把惩罚标准变成1万美元,相信迟到也会被杜绝,所以关于惩戒,索性让他倾家荡产,同理,就律法量刑来说,死刑也一定且必须存在。
第三则,相扑的故事
日本除了樱花和樱木花道还有就是相扑,相扑在日本是一种职业,待遇会随着相扑“级别”而定,每年日本都会举办相扑晋级赛,每个相扑共计15场比赛,赢得8场就可以晋级。有趣的现象就发生在那些7胜7负的相扑选手身上,最后一场也就是决定他们是否能晋级的第15场比赛却总是冷门频出,尤其是他们对阵拥有8场以上胜利的选手时。不可否认的是,7胜7负选手或者能迸发穷途末路的勇气与决心,但因此就在全部第15场比赛取得超过70%以上的胜率,这倒不失为一种传奇,尽管人们喜欢这样的传奇,弱者挑战强者,拼劲全力取得胜利,就像《灌篮高手》里湘北战胜三王一样,但现实却是在接来下的比赛里毫无悬念地输给明鹏高中。日本相扑协会不会承认相扑之间存在的“默契”,但“默契”带来的经济上互惠互利却让相扑行业“欣欣向荣”。
第四则,房产中介的故事
或者你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寻找房源,但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却只有“房产中介”,中介行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明则是买卖双方博弈的平台,实则是一个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自身利益的职业。互联网的兴盛带来的信息透明也引发了中介行业的改变,但对于中介这份职业而言,除了行为方式的改变,再无其他。中介还会漫天要价吗?如果让中介花更多时间和客户去沟通、摊上更多下午茶、晚餐的费用,房价也只会在“合理区间”向下摇摆,既然如此,表面的“博弈”最终会停留在中介的“底价”,你要说这个“底价”太高,那倒也不必,时间成本也踏踏实实摆在那里,这就是投入与产出比,这个固有比约莫就是中介人心理阈阀,如果产出没有高到打破这个阈阀的,中介人可不会为你多费一点儿心思。
第五则,白人与黑人
美国是一个种族林立的社会,白人与黑人是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大街上你可以肆意地骂总统,但你一定也不能挑起种族问题。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黑人运动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题。社会学家做过两个种族的长期追踪,即便孩童时期的大家完全一致,但多年之后,黑人的成就往往大幅低于白人,有人说是因为白人占据了美国社会的主体作用导致,似乎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也印证了这个结果,但非洲一个曾经富饶的国度却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南非。南非,曾经的非洲明珠,一个由白人主导的社会,曼德拉引导的革命彻底让黑人成为了南非的主人,白人成了南非社会最为穷苦的存在(许多白人在南非靠领救助生活),而现在的南非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金砖国家的荣耀逐渐暗淡,国内犯罪率逐年攀升,16年世界杯期间不得不动用军队保护国外的球队与球迷。白人与黑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但从来都不只是社会问题。
书里还有很多故事,大抵以经济学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的思路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真谛,又是新颖也是深刻,也让大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与思路,就比如有个问题就同样有趣,喝酒后走路回家安全还是开车安全(法律禁止酒驾啊!)?答案是喝酒后开车更安全,这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世界有太多形式、也有太多个例,总有些人喜欢拿着个例去推论现象,在用现象去推导制度的优劣,不是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而是看世界的角度把自己框进在自己的眼里而已。
马路上的那片纸屑,是从一个人皮包里无意间飞出来的,坐在一旁的环卫工人立马走上去把它打扫干净。
孙一喵
20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