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买房经历
查看话题 >我的买房经历
大概是成长环境太简单,我对钱、以及钱带来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上的物质,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梗着脖子振振有词:“谁说找对象一定要有房有车?!没房也可以!”
可现在的问题是:买房,成了我个人的刚需。
我从小长在一个国企厂区,里面住的都是职工及其家属。国企位于区县,离主城七十多公里,而工人们都是从主城来的,包括我父母。对于他们来说,主城是他们的老家。
我在厂区生活到成年,大学、就业到了主城。工作后,只能租房。除去房租和日常生活开销,少有花大钱之时。几年下来,攒了很小一笔钱。
眼见着我工作稳定,父母动了落叶归根的念头。
买房,成了我个人的刚需,我父母的心愿。
家里人想买离我单位近的二手房,至于交通、基础设施、小区环境、新旧程度等,优质的更好,但起初并没有明确的指标。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出入的,理想和现实一定是有出入的。随着看房次数的增加、中介的建议、朋友的经验和自己亲眼所见,我的想法也有了变化。
【一】
看房前,中介会通过APP把房屋信息(小区名、楼层、朝向、楼型、年代等)发给我,先大致筛选,满意再去实地看。
第一次看房,中介发给我的,我一个没落下,全都实地看了。这个时候我还是一个没有概念的“小白”,想边看边学。
这几套房分布在2个相邻的2013年左右的小区,在我单位的西北方向,直线距离2-3公里。没有地铁,只通公交。有的房临街,不安静;有的房套内面积小;有的房采光不好;有的房装修风格不喜欢;有的房保养得不好……环境一般、户型一般、大小一般、装修一般、朝向一般……
一般一般一般。中介又临时在手机上找房源,这样我就又看了三四套附近其他小区的房。这几个小区要稍远1公里左右,我还是就着同样的几个问题嫌东嫌西。
中介说这个区域合适的房源都差不多了。
我说不着急,这才刚开始。
【二】
还没看房时,中介小哥就向我推荐他们门店附近的小区,还列举了以下几个优点:有本区最新最大的商圈、小区次新、大开发商、物业有保障、基础配套完善、有升值空间……
这些优势对当时的我触动不大,我纠结的是:离地铁站1.5公里,这段距离要么步行要么公交,上了地铁还要坐两个站才能到单位。
见面后,中介带我看了两三套该商圈的住宅。即使是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地方的小区,其中的细节还是有天壤之别。比如有无小区环境、小区大门的风格、出门有没有上下坡、是否开阔、小区里的绿化、楼房的颜色、电梯的新旧、邻居的社会角色……
这些差异,必须要实地看才能发现。
于是不到一周,我远远近近又看了十几套房。
【三】
十多天过去,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取舍,就像中介说的:“合适的就那么几套,看来看去差不多。看过好的,就不想再看其他的了。”
但长辈还是执拗地认为这些地方离我上班的地方太远。我没有急着反驳,心想,索性把周边能看的房都看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于是我跟中介小哥说,以我的工作单位为圆心,半径3公里以内合适的小区都筛一遍。
东北角看过,西北角就是中介推荐的商圈。剩下西南方向,有的太远、有的是毛坯房、有的户型不好,整个区域也比较偏远。东南方向有合适的,但小区和周边基础设施略旧,有的甚至是零几年的楼梯房。
实际感受而言,新小区和老小区最大的区别是:老小区便宜、户型好,大,南北通透,清净。
只是真的很老,好像连周围流动的空气都十几年前的。
中介小哥说他已经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啦。刚开始看新一点的小区,想要环境好的;现在看的都是旧小区,这些地方离我的单位也近不了多少,还不通地铁。
晚上我回家打开百度地图,又找了一个11年左右的小区,那里离最近的地铁站2.3公里,我去上班要坐6个站。我感兴趣,纯属是因为那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我说,我就是想各种类型、各种配置的小区都看一遍,对比一下。
中介小哥已经和我很熟了,他说我不到黄河心不死。
【四】
四个方向的房一共看了二十来套。结合交通、周边环境、小区环境等因素,还是决定在最初中介小哥推荐的商圈内选一套房。二十来天经过中介的门店好多次,对这附近也有了一定了解。
一定要这么绕一圈才发现起点也许是最好的。
有时候,最远的路才是捷径。
这里赢在了一个“新”字:对于二手房而言,是我看过的所有房中最新的;商圈是三年前开始建的,基本面貌已呈现,日臻完善;人也新,年轻人居多。
事情的尘埃落定往往很偶然。一直带我的中介小哥要去跑另一笔业务,于是让他师傅带我看约好的两套房。
看完后我不甚了了,这位门店经理现场又帮我找了两套房,是我经过过、但没有看过的小区。
临时找的这两套我第一次就看中了,告诉了妈妈。第二天我让中介小哥带着妈妈把昨天的四套都看了,最后妈妈敲定了我只看了一次的那个小区里、只看了一次的那套房。
【五】
最后总结如下。
小区情况:次新,物业较好,周边基础设施成熟;在本市区最新商圈内,离最近的地铁站1.5公里左右,我上班坐两个站。
这套房子我和家人看中的点是:装修风格喜欢、视野较开阔、楼层合适。缺点是:卫生间做了干湿分离没有洗手台,有一间卧室采光不好,阳台小,靠支路偶有车经过。
我自己纠结的一个点是比预计的成交价格贵了1万。也就是说,我不会讲价。面谈时,我就像个傻子一样坐在那里。后来看同小区的成交记录,只能说,是不高不低的市场价。
纠结的第二个点是,首付父母和我各一半,花了父母这么多钱还是有些怅然。
父母倒是很满意,心情也很好。我把自己的超小额存款拿给爸爸看时,一向严肃的父亲笑了;好多年不穿裙子的妈妈第二天就去买了一条连衣裙。
从现在起,我也成为了千万背负房贷的都市青年之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