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揭示语法的言辞序列
为语法的言辞序列出规划 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经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事情,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孩子都会努力把事情说清楚。 但是,他们往往不会正确地使用连词,即便有时候会混杂着用一些功能性的词,却并不了解那个词的具体语义和用途。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这样表达:“我想不过要这个。”“我们到了还行。”这些连词显然是他通过观察别人的谈话模仿来的,他的语言世界没有那么复杂,仅仅需要把一个个单独的意象组成起来。 那时候,她是这样画故事的:







一个情景接一个情景罗列,没有因果转承关系。 入学之后,孩子的语言开始包含更复杂的线索,需要更具体地描述人物形象、动机和情绪,而后,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合乎逻辑的叙述。 这是一项相当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令人信服地叙述,不只需要准确的用词和发音,还需要连词成句,合乎语法规则。 于是,孩子的言辞序列变成了这样的:

“早上,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地方,一个名字叫小丽的女孩在放羊,后来她遇到了仙女,仙女把她变成了歌手,住在城堡里。” 虽然有了因果的时间顺序,但是,缺乏逻辑连贯性,在绘画中也呈现为琐碎的拼图状态,画幅之间也没有联系。 再后来,到了五年级,孩子开始学会将多个简单的事态串在一起,使得一个意向的表达不仅有多个参与因素贯穿其间,还有因果性和意向性的联系。 于是,她的故事绘画变成了这样:

这时候, 孩子开始学着根据情节设定场景,包括形象的外形、装束、性格、所处环境、内心活动等,让画面的构图为在的意向表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情境复述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亲身参与的绘画创作活动,形象与场景的想象绘画可以让孩子直观地矫正语法的因果序列,经验到更为复杂的语言结构。 两个孩子画了两组不同的《龟兔赛跑》

在这组画中,孩子看重的是比赛的过程,把整个比赛过程画得生动有趣,甚至还会用耷拉下来的耳朵表现兔子的惭愧。

这组画,孩子关心的不是比赛的过程,而是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一开始是兔子跟乌龟炫耀自己跑得快,于是约定比赛,兔子一下子就把乌龟甩得远远的,后来结果却是兔子输了,只得了第二名,至于它为什么输,却是个秘密,让人回味。 同样一个故事,每个孩子的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孩子试图把自己的理解以具体的图像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他就在努力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意义,这让他的绘本创作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 再来看《曹冲称象》,两个孩子关注的重点也显然不一样。


前者,显然更重视大象重,有分量这个事实,而后者则更关心整个事情中人物的情态和动作。 当孩子被限定的四个画幅内,又想把故事说清楚、说完整的时候,他就不仅需要思考如何在单幅画中布局才能容纳更多的信息,更需要考虑画幅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这有点类似一个人想更准确地向别人述说心意的时候调用了语法,无意中触及了一种功能强大的语义发生资源,一下子从直白的经验表达转变为包含着情感与意向的娓娓道来。 这个过程需要把眼睛从客观事物的外观那里抽离出来,优先考虑“建立关系”问题; 先给各种形象以确定的布局, 这样,孩子便可以快速地对周围的世界获得完整的认识,而对具体形象的反思,则是随后发生的事情。 下面是三组《猴子下山》让我们看看三位小作者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叙事的逻辑又有什么不同。



显然,合理的构图形式,可以提高孩子形式思维的能力,在思考如何经营位置的过程中,孩子对事物的整体布局有了意识,由此促进了孩子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 元兮学生作品











元兮带领孩子们进行构图和形式练习,孩子由此意识到设想与筹划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为寓言故事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通过合理安排画面空间,运用一定的构图原则,来突出主体的思想,借此提高孩子画面整体布局的能力。由此也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